-
主持人:
-
發佈時間:2021/01/06
-
總長度:00:24:19
單集介紹
立即行動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島航普拉斯」計畫,針對台灣東北及西南海域共24個測點,進行每一季的採樣與分析,結果每個測點、每個季節皆發現塑膠微粒,其中東北海域塑膠微粒數量遠高於西南海域,甚至在夏、秋兩季甚至可達20倍之差距。若以材質區分,硬塑膠佔比最高,幾乎每個季節及測點皆有硬塑膠存在,可見生活塑膠仍佔大宗。
島嶼報告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研究員温珮珍:「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在參加一些會議、活動之後會拿到餐盒,希望大家在用餐的時候可以選擇使用鐵盒便當的店家,或者是在購置餐盒時候呢,可以跟店家溝通,使用最少包裝、用最簡便的方式來提供環保餐盒給大家。同時我們也可以自己攜帶環保餐具,就可以達成我們從源頭減量減少使用塑膠、一次性餐具的浪費。」
你知道,塑膠微粒的問題有多嚴重嗎?
2018年環保署進行首次針對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與貝類生物體當中的微型塑膠進行調查,結果大部分樣品均檢出微型塑膠,自來水中檢出塑膠數量為每公升0至6根;海水微型塑膠數量每1,000公升有1,000至18,500個,沙灘砂礫每公斤26至2,400個,養殖及野生貝類每公克0.2到5.2個。
不止官方調查,民間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出問題的嚴重性。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2018年完成「島航計畫」,總共51個測點的表層海水,都發現有塑膠微粒。在2019、2020年的「島航普拉斯」計畫,針對先前調查污染最嚴重之台灣東北及西南海域共24個測點,進行每一季的採樣與分析,結果每個測點、每個季節皆發現塑膠微粒,其中,夏季的塑膠微粒數量最多,發泡塑膠微粒的含量明顯高於其他季節2-8倍。
此計畫運用Manta網採集表層海水之塑膠微粒樣本,此為美國非營利組織5 Gyres Institute所設計的網具,外型類似鬼蝠魟(manta ray),左右兩片漂浮板,後面拖著長長的網袋,像是魟魚的尾巴。Manta網有不同的尺寸,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使用的Manta網寬180公分,網袋長150公分,加上身體總長也有180公分,網袋網目為330微米,收集開口長60公分,寬13公分。
研究船在抵達測點之後,會紀錄流速計起始數值、拖網起始時間、測點經緯度等採樣數值,及天氣、水溫、鹽度、水深等環境數值。同時把Manta網放下去海水,以平均船速約2節(約3.7公里/時)非常緩慢的速度,拖行15分鐘進行採樣。拖行結束,將Manta網拉起來後,研究人員會將樣本全數沖洗到樣本瓶裡面,隨即加入70%酒精溶液,標示採樣地點後保存。
回到實驗室後,參照2015年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協會(NOAA)之海洋塑膠微粒實驗室分析標準方法,處理樣本。首先將所有樣本倒出,經過篩網過濾,挑出放置於燒杯。因為樣本中包含生物體、非生物體,接著研究人員會在燒杯中會加入適量的二價鐵(FeSO4)溶液,與等量的30%過氧化氫(H2O2),將生物體分解。
生物體分解後,樣本經篩網過濾,以大量去離子水沖洗,去除生物體;接著放置於解剖顯微鏡下觀察,挑出塑膠微粒放置於培養皿上,培養皿會先放置間隔為0.5公分之方格紙以利進行計數,並依塑膠微粒材質分成五大類:硬塑膠(fragments,大型塑膠製品的碎片,如寶特瓶、包裝盒、玩具等)、軟塑膠(films,如塑膠袋、包裝紙)、發泡塑膠(foams,如保麗龍)、塑膠纖維(lines/fibers,如釣魚線、漁網或人造纖維產品)、圓形塑膠粒(pellets,為塑膠原料),分別計算各類型數量。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研究員温珮珍指出,根據2019-2020年的調查結果,台灣東北及西南海域每個測點、每個季節皆發現塑膠微粒,其中東北海域塑膠微粒數量遠高於西南海域,甚至在夏、秋兩季甚至可達20倍之差距。若以材質區分,硬塑膠佔比最高,幾乎每個季節及測點皆有硬塑膠存在,可見生活塑膠仍佔大宗。
若以季節來看,塑膠微粒數量最多的季節在夏季,其中又以主要來源為保麗龍的發泡塑膠微粒,含量明顯高於其他季節2-8倍。雖然西南海域在採樣季節及地點上無明顯差異,但在安平新港及曾文溪出海口可以發現,夏季時塑膠微粒數量偏高,且發泡塑膠佔九成以上。
調查推測,夏季發泡塑膠可能為牡蠣養殖之廢棄物。研究人員使用科技部海洋學門資料庫網站進行漂流軌跡模擬,顯示這些廢棄物會先隨著海流北上,到台灣北方海域後,受東北角的渦流牽引,移動速度變慢並往東邊及東南向漂流,到基隆時可能在基隆與三貂角之間渦流當中打轉,最後可能被沖上岸堆積,也可能被推到三貂角外脫離渦流,隨著黑潮流向日本。加上台灣海域目視海漂垃圾調查結果、海洋大學模擬颱風季節漂流木在海上移動情形,推測夏季東北海域的塑膠微粒,非常可能與西南沿海養蚵產業有關。當然,確切實證則需進一步調查才能夠確認。
有了上述調查結果,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也提出相關倡議。在牡蠣養殖之廢棄物方面,雖然台南市政府宣示三年內汰換保麗龍浮具,補助漁民將保麗龍更換為發泡聚丙烯(EPP)材質等政策,同時也投入新式浮具開發,但EPP材質仍會碎裂,新浮具開發也在初期階段,希望各相關單位能加快腳步。
另外,除了夏季外,其他季節的塑膠微粒還是以硬塑膠的比例最高,雖然環保署提出減塑的政策與目標,不過具體執行還是落在我們每個使用者身上。包括企業可以思考改變包裝方式,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民眾也盡量使用可以重複使用的器具,做好3R:減量、再利用、回收,並支持做出改變的企業。
我們接著上禮拜的主題,前往花蓮拜訪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研究員温珮珍將分享島航計畫中,關於塑膠微粒的調查結果與發現,也希望您一同響應,從生活中做出改變,減少塑膠製品與一次性產品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