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
發佈時間:2022/02/09
-
總長度:00:23:00
單集介紹
立即行動
花蓮縣原住民族野菜學校校長吳雪月:「我要呼籲大家,在野外採集的時候,絕對不要將野菜連根拔起。因為採集是最重要且基本的原民文化,在原住民部落,族人都已習慣用摘取的方式獲得野菜,但如果連根拔起,野菜可能就會消失,非常可惜!有很多好的習慣,我們要延續下去,這也是跟永續有關。所以在此呼籲大家,讓後面的人還有機會,來分享品嘗野菜。」
島嶼報告
花蓮縣原住民族野菜學校為阿美族人吳雪月與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共同策劃,將美崙山生態展示館重新活化,於2020年12月正式成立。創立野菜學校的主要目的為推廣保種、食農教育,發揚原住民族的野菜文化,並將花蓮打造成國際慢食原住民亞太中心。
民以食為天,飲食不僅是人類活動的基礎,我們更可以從飲食中的食材選擇與料理方式,一窺族群與環境互動之文化與特色。
例如,原住民的傳統飲食都是從自然環境中取材。太魯閣族經常深入中央山脈進行狩獵,因此為了讓食物方便保存,發展出特有的「醃肉」技術;住在山區的泰雅族,則因為山區多竹,誕生出許多跟竹子有關的傳統料理;至於阿美族,他們可是臺灣原住民族當中最會吃野菜的族群,更自喻為「吃草的民族」。
在臺灣有「野菜教母」稱號的花蓮縣原住民族野菜學校校長吳雪月,投入山林野菜及先民飲食研究多年,並試圖復育失去的野菜種類。她回憶,兒時長輩便教導,「到野外若不清楚東西能不能吃,可以摘取它的嫩葉並用舌尖舔一舔來判斷,如果沒有麻麻的話,那就是野菜。」但她也提醒,一般人無法分辨野外植物是否能吃,還是謹慎為上,免得誤食有毒植物。
阿美族人一大早便外出工作,路上可能就會採集當日所需的野菜,若有過多野菜也會分送親友,展現原住民文化中重要的互助、分享精神。到田野耕作時,族人也常常就地取材,摘野菜煮出四菜一湯或六菜一湯——四種或六種野菜煮成一鍋湯,就是美味佳餚。
吳雪月校長笑著說,阿美族可是很會吃火鍋的民族!煮野菜鍋時,千萬不能所有野菜同時丟進去煮,而是要依照其味道及強烈程度,先後入鍋。
原住民族傳統文化中,無論是採集、種植作物或是狩獵,都符合我們現在所說的「永續」概念。吳雪月校長指出,族人了解每一種植物的特性,在適當的時間進行採集,不連根拔起,既利用生物資源,也讓資源生生不息。
更奇特的是,每一群到野外採集的婦女,都有屬於她們的秘密基地,同時也不排斥她人進到自己的秘密基地採集野菜。這是因為採集的過程不會連根拔起,未成熟的野菜也不會採集,這樣才能讓後來採集的人都能吃得到。
這些偏寒、偏涼的野菜,味道較為苦澀,但吳雪月校長笑著表示:「阿美族是吃苦的民族!」若要去除野菜的苦澀,最簡單的料理手法便是川燙,去苦去澀;另外也可以加入薑、麻油,或用紅燒等手法,平衡其寒涼的特性。她也提醒,常見野菜性寒涼,不能多吃。阿美族人是已經訓練出鐵胃,天天吃野菜也不會有事,但都市人這樣做可能就會拉肚子。
坐落在花蓮美崙山腳下的花蓮縣原住民族野菜學校,建築前身為美崙山生態展示館,於2020年重新活化使用。館內1樓規劃為展覽空間,展示豆類、菜類的種子各10多種,也有多種穀物類種子。館舍後方則開闢菜園,專門種植美崙山在地的10多種野菜。
跟著校長走進野菜學校的菜園,可見薏苡、小米、龍葵、莧菜、刺蔥、紅藜、艾草、紫背草、黃藤、樹豆……等許多野菜,她對菜園中可食用的野菜如數家珍。像是月桃整株都可以食用,花朵可以炸來吃,月桃心可驅蛔蟲,根可以代替生薑在料理中的角色。木鱉果營養價值高,現已知其富含茄紅素、β-胡蘿蔔素,但以往家中長輩只料理青綠色、未成熟的木鱉果,可惜未能攝取最豐富的營養素。
又如黃藤,不只可編織為生活用品、成為建築材料,黃藤心更是阿美族祭典的必備佳餚,可以燉排骨湯或烤藤心,苦甘滋味最清心降火。
聽吳雪月校長介紹野菜,感覺她就像是一本野菜的活百科。這可以上推到吳雪月校長從1990年代便開始透過實地採集、田野調查、訪談,系統性地整理野菜資訊,最後將六十多種野菜的故事,整理為《台灣新野菜主義》一書,於2000年出版。21年後,透過原住民族委員會、財團法人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基金會、台灣阿美族語言永續語言學會等協助,更將此書出版為中文、阿美族語的雙語版本。
校長表示,雙語版本的書籍名為《U tadadateng nu Pangcah》,意思是「真正的菜」。這本書出版之後,已成為她和部落族人,尤其是耆老交流的一扇窗口;許多族人,甚至是其他族的朋友,會跟她分享對於書中內容的想法,也因此挖掘出更多的野菜故事。
受都市化衝擊,現今阿美族的野菜文化快速消逝;加上除草劑、農藥使用,及人為摘除的影響,許多原生種野菜也逐漸在地表上消失,這成為吳雪月校長積極進行野菜保種工作的動力。她認為,最好的保種方式便是種植,因此從2014年起,便在台開心農場進行野菜種植與復育,成為示範區。過程中她不僅至野外採集原生種源與種苗,也不時到部落索取原生種,更至花蓮農改場尋求支援。2020年獲得花蓮縣政府協助,進一步成立花蓮縣原住民族野菜學校。
除了持續進行保種、復育工作,原住民族野菜學校也透過導覽、講座、工作坊等活動,接觸民眾,讓野菜學校成為一個食農教育、野菜文化、慢食運動推廣的平台。2015年,吳雪月校長受邀前往韓國參加亞太慢食博覽會,她發現「慢食運動」(slow food)跟原住民的飲食文化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回到台灣後便就積極將慢食與原住民族飲食結合,希望將花蓮打造成國際慢食原住民亞太中心。像是去年底舉辦「國際慢食論壇」,不僅在論壇中有理論分享、個案探討,更邀請了14家在地餐廳,代表成為花蓮縣原住民慢食餐飲指標,每一間餐廳都有其獨特、傳統技法。
透過吳雪月校長的分享,我們瞭解到,我們以為的「草」,可是阿美族ina(母親)眼中的寶。她們用手「採」著這些自然生成的野菜,「集」合了祖先的智慧、自然環境的給予,讓阿美族的味蕾既獨特又多元。這樣的野菜文化,也值得你用口、用心,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