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
發佈時間:2022/08/10
-
總長度:00:23:00
單集介紹
立即行動
離島出走工作室共同創辦人曾宥輯:「石滬是一種友善海洋的永續傳統漁法,希望大家未來在食用海鮮的時候,也可以選擇像石滬一樣的永續漁法所捕撈之漁獲。」
島嶼報告
最早紀錄澎湖石滬之文獻為康熙24年(1685年)之《臺灣府志》卷七:「大小網、泊、滬三十八張口,每張口徵銀不等,額徵銀六十一兩六錢。」因數量與明鄭時期台灣租稅記載內容相符,學者推論明末移民至澎湖的民眾,已利用沿海石材與潮間帶地形興建石滬,並區分為大滬、小滬,成為官方徵稅的對象。
您造訪過澎湖七美島的「雙心石滬」嗎?
雙心石滬可以說是七美的代表風景,也是澎湖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石滬。石滬屬於陷阱式漁法,漲潮時,魚兒順著海水進入石滬覓食;退潮後,魚會因石滬結構而受困其中,巡滬的民眾就可以來捕撈漁獲,是一種傳統且永續的捕魚方式。
澎湖石滬起造的年代,並沒有確實資料可考,最早的紀錄是1685年《臺灣府志》中記載,有「大小網、泊、滬三十八張口」,推論澎湖石滬至少有超過350年的歷史。隨後澎湖石滬快速發展,各聚落幾乎或多或少都有石滬,1950年,澎湖石滬的漁獲量佔全縣總漁獲產值將近八成。但隨著機械船隻、現代漁法興起,沿海魚類資源日漸枯竭,澎湖的石滬也大多都廢棄,乏人聞問。
現在,有兩位澎湖的年輕人楊馥慈、曾宥輯回到故鄉,要傳承、復興石滬文化。他們於2017年成立「離島出走工作室」,有計畫地進行石滬文化的保存,除了調查石滬、建立澎湖的石滬資料庫外,更向老匠師學習如何修復石滬;同時也開發相關的遊程、教案、商品,用多元的方式,保存澎湖人與海洋和諧共生的智慧。
你知道澎湖究竟有多少座石滬嗎?石滬的「持股」又是什麼意思?在石滬的拍攝、調查過程會遭遇哪些挑戰?本集節目專訪離島出走工作室創辦人楊馥慈、曾宥輯,告訴您這兩位年輕人回鄉追尋石滬的感心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