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
發佈時間:2023/02/01
-
總長度:00:23:00
單集介紹
立即行動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棲地生態組組長林瑞興:「希望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您認識的民間環境團體裡面有一些很是很認真、實際付出行動的,如果行有餘力,請您盡量以實際資金資助它們。這是我觀察到,有非常多的NGO需要大家幫忙。」
島嶼報告
中部平原地帶的農耕區是冬候鳥「小辮鴴」在台灣的主要度冬地,全台超過九成的小辮鴴集中在雲林縣。2009年起,雲林縣野鳥學會開始推動小辮鴴普查,今(2023)年正式邁入第15年。今年小辮鴴普查已於1月15日順利完成,全國總共計數11,231隻小辮鴴,創普查15年來最多數量。
你認識「小辮鴴」這種鳥類嗎?
小辮鴴是台灣的冬候鳥,每年從遙遠的西伯利亞來台灣過冬。牠們又有一個可愛的暱稱叫「土豆鳥」,這是因為小辮鴴喜歡棲息在剛收成的花生田,所以才有了這個名字。
為了瞭解來台灣過冬的土豆鳥族群數量,雲林縣野鳥學會(以下簡稱雲林鳥會)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合作,在每年1月舉辦公民科學活動,邀請志工擔任調查員,進行小辮鴴普查。今年的普查活動於1月15日舉行,參與志工為179位,全台共觀察11,231隻土豆鳥,雙雙突破歷年紀錄!
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組長林瑞興研究員指出,小辮鴴體型跟鴿子差不多大小,羽色整體看起來是黑色和白色,但背部羽色若在良好光線下,會泛著綠色金屬光澤。最大的外觀特徵就是頭頂長了一撮翹起來的辮狀冠羽,因此俗稱小辮鴴,也因為冠羽看起來像天線,又被鳥友暱稱為「天線寶寶」,模樣非常可愛。
每年入冬之後,小辮鴴便會來到台灣過冬,2、3月開始北返,飛回繁殖地生養小baby,進入秋冬後又造訪台灣。牠們在台灣喜歡棲息在裸露開闊的農田環境,像是翻耕的花生田、或是植株還沒長高的玉米田、高麗菜田等。根據鳥友池沛玲的長期觀察,小辮鴴主要利用晚上覓食,最常吃蚯蚓,白天休息並且活動,作息非常規律。
雲林鳥會前理事長、現任常務理事鍾金艷表示,會發起小辮鴴普查的原因,是資深鳥友王建訓發現了縣內的小辮鴴數量似乎比其他地方多,為了證實此事,雲林鳥會便於2009年開始推動普查活動。因人力與資源有限,頭三年以土法煉鋼的方式,僅針對雲林縣執行。曾參與調查的林瑞興組長認為這個活動非常有意義,因此特生中心2012年起加入共同主辦,並廣邀全國鳥友參與,2014年更將普查範圍拓展至雲林縣外。
為了讓志工調查員可以聯絡感情,若對於調查方式有問題也可以即時獲得解答,因此特地在普查前一晚於雲林縣林內鄉湖本村的八色鳥咖啡,舉辦志工之夜活動。在志工之夜各組調查員自我介紹時,便可發現有許多志工是闔家參與,或是情侶、朋友一起組隊,甚至每年「回娘家」擔任調查員。
本集節目就讓我們來回顧今年1月的土豆鳥普查活動,認識這群可愛的冬季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