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
發佈時間:2023/10/25
-
總長度:00:23:00
單集介紹
立即行動
台灣河溪網秘書長鄒明軒:「鼓勵大家可以在假日,或是平日休閒的時候,實際地走入河川,可以在裡面抓魚、游泳,甚至在一些比較安全的地方,可以進行跳水等挑戰,這些用意都是讓我們對於河川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達到關懷水環境的目的。因此鼓勵大家可以透過這些行動,關心我們身邊的水環境!」
島嶼報告
行政院於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推動「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營造自然豐富親水空間與生態棲地,恢復水岸生命力及永續水環境。對此台灣河溪網進行「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金、爛蘋果獎」評選,發現大多數計畫僅投注在堤岸上或堤內環境整理活化、設施維護更新,未能真正提升親水效益;或是以觀光遊憩建設作為主要工項,生態考量往往限縮在工程如何減少生態影響,而未能進一步思考計畫如何修復自然、提升生態功能。
上集節目中,我們透過台灣河溪網的「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金、爛蘋果獎」的評選作業,審視行政院推動的水環境改善計畫成果。台灣河溪網長期關注台灣河川溪流的生命力,連續五年舉辦金、爛蘋果獎評選,透過公民評鑑給予用心的單位鼓勵,也彙整需要檢討之處,督促政策與制度持續進步。
在五屆評選之後,台灣河溪網也針對整個全國水環境計畫,提出了兩點政策訴求。第一、水環境工程不應該只是河岸的綠美化,應該要回歸政策的目標,進行實質水域生態改善以及河川復育;第二、不應只把水當成背景,對於實質的親水設計需要有更多著墨。
在跟隨公民評審的過程中,執行單位反應,萬一讓民眾真的可以下到河川旁邊,會擔心颱風天的管理問題,有造成民眾安全之疑慮,因此認為應讓民眾熟悉河川環境後,有相關的親水需求,再於工程中實踐。對此,共同參與評審的台大森林系劉奇璋副教授期待,相關政府單位應以更積極的態度,以政策帶領民眾。
政府的思考需要改變,但同時,民眾的思維也需要轉變。我們對於河川溪流的安全想像是什麼?是要求政府設下許多關卡保障我們的生命安全,卻阻礙了我們親近河川;抑或反過來,我們要有親近河川的機會,但也要學習為自己的安全負責?
此外,像是河川的濱溪帶,在生態上是水域跟陸域的交界,因為經常性出現乾溼交替,有許多的物種可以在此生存。但民眾經常因為美觀需求,要求主管機關清除濱溪帶的植被,就會影響生物的生存。
我們對於水環境與河川溪流的想像,需要同步往前進。本集節目繼續透過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劉奇璋、台灣河溪網秘書長鄒明軒的帶領,思考河溪治理的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