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
發佈時間:2024/02/21
-
總長度:0:23:00
單集介紹
立即行動
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資源管理組組長黃章陽:「海洋之心生態標章是國內第一個針對魚撈進行認證的標章,它有四大方向:確保魚群永續、保護海洋環境、有效漁業管理、善盡企業責任,也請大家多多支持海洋之心認證標章的產品!」
島嶼報告
全球海洋資源在過去30年大幅衰退,保育團體與消費者對於海洋保育的關心帶動了「永續海鮮標章」產生。國內在農業部漁業署與海漁基金會共同努力之下,推動「海洋之心生態標章」認證。「海洋之心生態標章」認證標準參考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2009年公布準則,分成「確保魚群永續」、「保護海洋環境」、「有效漁業管理」、「企業社會責任」等4項,總分達65分以上為金級能獲得金級永續環保標章證書,50到64分為友善級;未達50分,另有漁業改進輔導機制。
漁業資源要永續,不僅需要消費者支持永續海鮮, 更需要政府、漁會、漁民共同攜手,推進負責任的漁業行為!
鯖魚與竹莢魚(鰺)是台灣沿近海漁獲量第一名的漁獲物種,農業部漁業署2023年底公告修正《鯖鰺漁業管理辦法》,自今(2024)年開始實施漁獲量限額管理措施,包括全年總漁獲量9萬公噸及個別漁船配額,成為國內漁業管理的重要里程碑。
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以下簡稱海漁基金會)資源管理組組長黃章陽指出,鯖鰺漁獲量占沿近海總漁獲量將近5成,但因過漁危機,導致漁船捕撈的鯖魚體型變小,甚至出現鯖魚族群提早性成熟的現象。後續政府於2013年發布《鯖鰺漁業管理辦法》,以禁漁區、禁漁期等管制措施,確保鯖鰺資源的永續利用。
如今,在漁業署、海漁基金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鯖鰺漁業協會、蘇澳區漁會、瑞芳區漁會、貢寮區漁會、基隆區漁會,與許多鯖鰺漁船業者的努力之下,將鯖鰺漁業規範加入了產出型管理,也就是限制漁獲量的產出,包括實施總容許漁獲量限制(TAC)與個別漁船配額管制(IQ)等規範。
黃章陽組長表示,與個別漁船業者溝通配額是最困難的過程,海漁基金會與每一艘扒網漁船代表進行訪談,共同檢視過往捕撈數據與所有可信的單據,才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配額數字。
現在就透過海漁基金會資源管理組黃章陽組長的說明,帶您認識鯖鰺漁業,與相關管制措施如何逐步推展,落實責任漁業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