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20:00
獨角獸的靈感圖書館
2020/06/29 (星期一) 時長:00:05:30
在很多情形下,因果關係並不是那麼容易明確斷定。Steven D. Levitt和Stephen J. Dubner寫了一本書《蘋果橘子經濟學》,談到怎樣運用數學和經濟、社會學裡的工具,從證據追溯原來的決定和動作。並強調充分了解數據的意義,才能找到正確的因果關係。
詳細節目內容,歡迎收聽。
2020/06/26 (星期五) 時長:00:05:08
因果關係有時候很簡單和明確,有時候卻很複雜和模糊。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結果,想找出其原因;有些時候,我們知道了起因,想預測其結果。
怎樣追尋前因後果、來龍去脈,是個既有趣也重要的課題。
詳細節目內容,歡迎收聽。
2020/06/24 (星期三) 時長:00:04:38
以道德為基礎的正義行為,這個觀點可以說始於古希臘時代大思想家亞里斯多德,他認為正義有兩個重要條件:
第一、正義是有目的的,就是所謂目的論,亞里斯多德認為正義的行為是為了達到更高更遠的目的。
第二、正義就是榮譽、善行和美好生活的彰顯。當我們以行為的最終目的作為正義公平的分配標準時,自然而然會把榮譽加在分配的結果上。詳細節目內容,歡迎收聽。
2020/06/22 (星期一) 時長:00:04:27
到底正義是什麼?自古希臘時代就認為正義是人的行為,那麼行為的對或者錯,是源自執行行為的本人。因此,一個有道德的人的行為就是道德、正義的行為,這就是所謂「德性主義」(Virtue Ethics),也翻成「美德主義」。
至於什麼是有道德的人呢?德性主義者認為有道德的人必須具有:公正、忠誠、自愛、勇敢和謹慎等性格。
這與中國文化裡「君子」的觀念非常接近。詳細節目內容,歡迎收聽。
2020/06/19 (星期五) 時長:00:04:59
康德認為行為的道德價值在於它的動機,因為結果不足以確定行為的道德價值,但什麼動機才足以確定行為的道德價值呢?
康德認為「做該做的事」,就是「責任的動機」(motive of duty),是唯一足以支持行為的道德價值的動機。
如果說「助人為快樂之本」,那麼「快樂」是「助人」的動機。按照康德的說法,以一己的快樂為動機而助人,就失去它的道德價值了。只有以「責任」為動機,「助人」才是有道德價值的行為,因為責任就是做該做的事。
詳細節目內容,歡迎收聽。
2020/06/17 (星期三) 時長:00:05:07
康德是十八世紀非常重要的德國哲學家,他也認為自由、正義和道德是連在一起的,我們常常以為自由就是毫無拘束和障礙地去做想要做的事,但康德認為,按照生理需求或者社會規範來行事,都不是自由的行為。
那麼什麼是自由的行為呢?康德說那必須是自主的行為,自主就是按照自己的法則來行事。
康德自主的觀念認為做一件事就是按照自己的規律去做這一件事,這件事就是目的和結果。我們不是追求外在目的的工具,人的尊嚴來自這種自主的能力,這就是人和物不同的地方。
更多詳細內容,歡迎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