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17:00
旋律輕輕唱
主持人: 彭宗平
2015/04/13
21:53
少子化,為何已經成為一個國安問題?
少子化的海嘯,將如何造成台灣未來競爭力的危機?
《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第二季,請聽彭宗平教授帶您一窺少子化問題的各種面向,及我們的因應之道。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
歡迎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這個節目,主要是探討影響台灣未來10年、20年的重要議題,透過討論,匯聚共識,讓台灣能夠永續發展,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進而提升國家的競爭力。
我們在過去三個月所探討的議題是「教育與人才培育」,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主要靠的就是優質的教育跟優質的人才,這也是台灣最大競爭力的來源。
第二季,我們要探討的議題是「少子化」。少子化已經是一個國安問題,少子化的海嘯已經造成了台灣未來競爭力的危機。在這裡我要先跟各位澄清一下,根據政府的《人口政策白皮書》的用語是「少子女化」,但是我們用「少子化」,主要的原因是「子」代表孩子,是包括男女的。
1. 台灣幾十年來人口變化的趨勢
談到少子化,我們要先回顧一下,過去幾十年來我們人口變化的趨勢。在民國40年到70年,30年的時間當中,台灣每年的出生人口大約是40萬,70年以後就開始逐年的下降。民國86年出生人口是32.6萬,87年突然驟降為27.1萬,足足少了5.5萬個。這兩年的變化,大家意識到非常的嚴重,主要是民國87年出生的小孩,在民國105年─也就是明年,他們要考大學,但是學生來源少了這5.5萬個,這5.5萬人比起32.6萬人等於是17%,因此造成高等教育很大的危機,等一下我們會再回到這個議題來。
民國89年,剛好是龍年,我們出生人口是30.5萬人。民國99年是台灣嬰兒出生人口最少的一年,只有16.7萬人,到101年又回升到19.7萬個,現在的人數相對穩定。也就是說,從民國70年到85年,出生人口大概從40萬降低到30萬左右,從85年到100年又持續地降到20萬。換句話說,過去30年,出生人口從40萬逐年降到20萬,足足少掉了一半,這樣的趨勢非常可怕。
除了少子化之外,還伴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民國82年,台灣超過65歲以上的人口,所謂的高齡人口是149萬,占了7%。到了107年,也就是三年後,預計會有14%的人屬於高齡人口,意味著台灣正式步入高齡社會。在114年也就是10年後,預估會有20%,這就是所謂的「超高齡社會」。如果我們繼續推估,在民國129年,就是25年之後,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會占到30%,這樣的趨勢已經是一個必然的演變。
2. 少子化、高齡化與人口紅利
談到少子化跟高齡化,我們要談到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叫做「人口紅利」。所謂的人口紅利,跟「工作人口」的多寡有關,工作人口的定義是15歲到65歲的人。在民國79年,我們的工作人口有67%,幼兒也就是低於15歲的人口是27%,超過65歲的稱為高齡人口6%,幼兒加上高齡人口稱為被扶養的人口,在民國79年占了33%,也就是工作人口跟被扶養人口是二比一,這個時期,台灣可說是享有「人口紅利」。
到了民國100年,我們工作人口占了74%,被扶養人口維持在26%,相對比較低,幼兒卻從27%降低為15%,高齡人口增加為11%。這時候工作人口跟被扶養人口各占74%跟26%,接近三比一,這是我們的最高點。三年後,我們的工作人口約是72%,幼兒持續降到13%,高齡人口再增加為15%,也就是被扶養人口占了28%。工作人口大約占72%,這個現象預估在107年會發生,也就是從100年到107年,這是我們相對的人口紅利最高點,要好好把握。
到了民國115年,預估工作人口又會降到67%,幼兒會降到12%,高齡人口增加為21%。這時候被扶養人口又回升到33%,也就是工作人口跟被扶養人口又回到二比一,跟民國79年一樣。不過實際的情況是,幼兒從27%降到12%,而高齡人口從6%增加到21%。只要工作人口跟被扶養人口的比例,維持在二比一以上,都叫做人口的紅利期,也就是從現在到民國115年,我們還有10到11年的人口紅利期間,所以應當要好好把握這個光景。再往前推到民國120年,這時候工作人口就降到63%了,幼兒跟高齡人口增加到37%。所以我們怎麼樣善用這未來十年好光景,值得我們好好的深思。
3. 影響競爭力的關鍵:人口結構
少子化、高齡化同時來臨,我們所重視的不是幼兒人口的降低,其實對整個國家的競爭力影響最大的,是人口結構的改變。過去政府有一連串的措施,包括鼓勵生育,提供產假、育嬰假、留職停薪、生育津貼、減稅,還有增加更好的幼兒照顧以及保健等等,都希望能夠鼓勵年輕人持續的生產報國,但是成效有限。不過政府還是要持續做這樣的事情,希望能夠維持我們的出生人口,每年大概在18到20萬左右。
可是我剛剛提到,真正影響我們社會發展更重要的因素反而是「人口結構」,因為過去我們每年有更多的嬰兒出生,每年從40萬即使降到30萬,因為幼兒人口比高齡人口多,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分佈,底部還是比較大。但現在因為嬰兒出生少,所以底部已經變成是個比較收縮的情況,雖然工作人口現在稍微多一點,可是老年人口也逐漸的增加。如果將來變成一個倒三角形,那當然是非常的可怕,目前有點像是「變形的」菱形。這樣一個人口結構,其實對我們的工作、勞動人口,以及對經濟的發展影響很大。
這個人口的結構,除了年齡層的分佈之外,事實上還有一個重點是人口的組成。各位可能也發現到我們單親的家庭越來越多,現在有36萬戶,如果把單親家庭和隔代教養加起來,在未來10年大概會有60萬戶。近年來也有相當多的外配子女,或者說新移民的子女。目前台灣的外配,加上陸配大概有46萬人,他們每年所生的小孩,大概占了台灣新生兒總數的八分之一,有兩萬多人。這些因素,也為台灣整體人口組成的分佈,帶來相當的改變。未來我們需要有比較好的勞動人口來增加台灣的經濟發展,但是人力資源如何善用,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包括老年人如何能夠二度就業、創業,還有漸進式的退休、延後退休,持續提供勞動人力。除此之外,當然我們要考慮到爭取國外的人才,包括藍領跟白領等等,這些都影響到台灣未來整體的競爭力。
4. 少子化的正反面影響
分析台灣人口變化的趨勢,因為少子化的來臨,造成了家庭跟社會很大的變遷。過去我們一個家庭有好幾個小孩,五個七個不嫌少,十一、十二個不嫌多,父母要花相當的力氣撫養小孩,也有養兒防老的概念,以及實際的功能。可是未來少子化之後,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甚至某些家庭沒有小孩,家庭的規模逐漸的變小,以後老人的照護變成要靠社會福利,由國家來承擔、進行主要的醫療照護,以及安養等,而年輕人主要是照顧自己。
因為少子化的關係,我們過去一個人收入100元可能要繳10塊錢的稅,但是以後可能要繳20塊錢,作為各式各樣的社會福利,包括退休金等。所以口袋裡面從90塊變80塊,我們消費市場會下降,大家的消費能力減小,經濟活動也會跟著緊縮。這個時候,除非我們加稅,否則政府的稅收也會下降。政府的稅收如果減少,未來我們國防的能力會連帶的下降,公共建設也會跟著緊縮,社會福利制度也要減少。以上都是一些負面的現象。
當然也有正面的影響,包括因為人口減少,土地開發就不需要那麼的龐大,能源的使用跟消耗會下降,廢棄物也會減少,所以我們可以預期未來的生態環境可能比較好。這是所謂的家庭跟社會的變遷。但是我們也會面臨很多問題,需要因應少子化,因為假如沒有因應好的話,國家競爭力的衰退將是非常可怕的。
5. 少子化與教育
大家現在所看到的少子化現象,最常被報導的就是大學退場、招生不足的問題。前面提到我們在民國86年,出生人口是32.6萬人,87年是27.1萬人,足足在一年之內減少了5.5萬個,也就是明年入學的大學生來源少了5.5萬個。其實少子化現象影響到學校生態,這個改變早就發生。我們知道現在國小每班平均在24人左右,國中一班30人,少子化造成的減班,甚至廢校,讓許多偏遠地區的小孩無法就近入學。也因為少子化的關係,學校編制緊縮,專任教師人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聘用大量的代課教師,但代課教師工作並不穩定,很多班導師卻由代課教師來擔任,結果就造成輔導無法延續的問題。
在高中這個部份,96學年度,每年入學有31.4萬個,幾年之後預估每年剩下19萬人,所以高中事實上也早就有了少子化引發的問題。其實學校的編制因為少子化的來臨而改變,也在教育現場產生一些其他的問題,包括像行政主管常常是由代課老師,或者年輕的老師來擔任,變成校務行政的效能也會下降。
這個問題再往上延伸到大學,大家看到的就是明年入學新生減少。目前在台灣,除了專科學校之外,大學跟學院總共有148所,其中一般的大學跟科技大學大概各占了一半。大家常常在開玩笑說,少子化之後,我們的大學是東倒西歪,南傾北斜,也就是東部的學校會先倒,西部的學校就受到影響,少子化對南部的學校造成的影響,比北部還來得多。這樣的大學,不管是退場或者是整併,已經不是辦學績效的問題,而是地域的問題,或者學校歷史的問題。
大家常常提到大學退場,其實不管是私校或者是公校,就算退場,只是解決了招生不足的問題,而且還造成了大量的大學教師失業,又會造成另外一個社會問題。私校或者公校的退場,並沒有解決教育品質的問題,因為大學的整併或退場只是略為減少學校的數目,高中學生還是有足夠的機會全部進入大學,所以教育的品質並不會因此而提高。如果大學的規模不進行有效的調整的話,我們還是會發生人力供需失衡的問題,學用落差還是繼續的存在。我們的競爭力主要靠教育跟人才的培育,所以任何一個進了大學的學生都應當接受最好品質的教育,才能夠為社會所用。因此,雖然少子化已經造成了大學退場的問題,但是我們更要正視的問題是,教育的品質如何提升?如何提升學生的競爭力?
6. 少子化、高齡化與退休制度
其次,是有關退休制度。現在我們已經開始實施勞保年金,部份解決了勞保跟勞工的問題,但是還有一個很大的區塊是軍公教的退撫。因為高齡化的關係,我們退休金財務的負擔逐年的增加,將來退休制度勢必得做適當的因應。譬如是否要逐年的提高退休年齡,從65歲慢慢的提高到70歲;也可以考慮採用漸進式的退休,包括每個禮拜從工作5天減少到4天、3天等;我們也可能需要考慮提高保費、降低給付,就是所謂的所得替代率逐漸下降。當然還有一個大家常常在考慮的問題是,如果您在50歲,或者55歲滿足退休條件,決定領月退俸的話,是不是應當延後到您65歲的時候,才可以開始請領月退,這些都是我們必須真正的面對問題來解決的。所以少子化加上高齡化來臨,退休制度恐怕要做適當的調整跟因應。當然如果高齡人口能夠考慮到他的創業、二度就業,以及持續地在社會上幫忙,這也是我們應當要考慮的事情。
7. 強化競爭力,要靠創新與產業轉型
第三個問題,還是要談到年輕人的競爭力以及國家整體的競爭力。過去二十年來,薪資沒有調整,我們的房價漲的離譜,所以年輕人常常看不到他的未來。可是在這裡要提醒我們的年輕人,因為科技推陳出新,將來持續創造出更多可能的機會,如果年輕人能夠培養實力,具有旺盛的企圖心,透過創新、創業等等,年輕人還是有很好的前途的。
過去幫教育部執行人才培育白皮書這個計畫的時候,我們曾經提到,因為少子化,現在的出生人口只有以前的一半,現在的出生人口是不是將來從學校畢業之後,要有兩倍的競爭力?否則的話,我們台灣整體的發展沒有辦法繼續維持下去。這樣的競爭力,事實上要靠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企業教育、跟學校教育。所以怎麼樣透過教材的改變、教法的改變、培育人才模式的改變,來達到這個目標,是各級學校的老師應該好好考慮的。大家常常在埋怨現在學生有形的素質,包括他的學業成績、學習動機不夠好。但是把學生教好,讓他們具有更高的競爭力,是我們要一起來努力的。
還有一個我們要面對的問題,是因為勞動人口減少的關係,我們將來的經濟發展恐怕需要有產業的轉型,才能夠讓台灣永續的發展。過去台灣的發展是從勞力密集,到資本密集,到知識密集,也就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善用科技,發展其他的產業,譬如像資訊跟網路的發達,已經帶動了新的產業,包括像物聯網、big data(大數據,或譯巨量資訊)等;我們將來需要靠自動化來提升生產力;新的科技的發生,譬如像3D列印,一定會帶動生產跟製造的轉型。
未來人口持續下降,我們對能源的使用也要有新的看法,包括替代能源的開拓、發展綠色科技、提升能源效率。我們一定要善用現在台灣占優勢、強勢的產業,包括電子、光電等等,來帶動新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大的產值,台灣的經濟才能夠持續的發展,提升台灣的競爭力。
所以,我們這一季要討論的議題是少子化。我們會先從台灣人口變遷的趨勢及政府對少子化的因應政策談起,再延伸到少子化造成家庭與社會的變遷,以及對學校教育體系的影響。並且討論在少子化的趨勢下,未來勞動力的規劃、產業的發展方向,以及如何強化人才培育,進而提升國家整體的競爭力。
下禮拜同一個時間,我們將為您邀請到台灣大學社會系的薛承泰教授,我們邀請他來這裡跟各位討論少子化的趨勢,以及對家庭、社會變遷的影響。《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們下週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