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醫所攜手產業,見證台灣免疫治療醫學技術發展,歡迎收聽生醫所沈欣欣組長分享。

台灣奇蹟思想起–工研院的小故事:生醫所攜手產業,見證台灣免疫治療醫學發展

再生醫學是醫療的新領域,也是新趨勢。過去將近二十年來,工研院生醫所努力進行各種研究,展現諸多亮眼成績,其中尤以生醫材料、細胞治療的研發著力最深,未來更要將技術化為商品,展現生醫所的商業實力。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是直到最近這五年,才正式進入商業化和臨床階段,並且正式被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台灣TFDA(衛福部食藥署)納入重點發展、規範的方向。」生醫所組長沈欣欣指出,儘管台灣生技產業曾經因為市場重整而遇上瓶頸,但生醫所團隊始終沒有閃掉這波醫療趨勢,成員之間也保持堅強的凝聚力,因此即使曾經缺乏資源,依然努力地攜手前進至今。

要談細胞治療,必須先知道癌症從何而來。現代人工作繁忙、環境變異劇烈,為生活帶來不少壓力,這些都是讓細胞產生變異的因素。「其實,正常的免疫系統會自主辨識變異細胞。」沈欣欣組長說明,如果本身的免疫系統良好,當健康細胞可能變成癌症細胞時,身體很快就可以辨識、加以處理;如果免疫系統長期下降,就會讓不好的細胞慢慢滋長,直到免疫機制無法消除的程度時,就會演變成癌細胞——這一切關乎基因,也跟免疫保護機制能否正常啟動有關。

「最終能夠保護我們、殺死癌細胞的,還是人體自己的免疫系統。」沈欣欣組長指出,「免疫療法」是從患者身上取出健康的免疫細胞來培養,同時進行基因改變,用類似培養疫苗的概念將細胞與癌細胞混合、互相反應,再純化出免疫細胞打回人體內,讓身體產生類似「打過疫苗」的結果。因為免疫細胞的表面具備蛋白質辨認功能,有類似抗體的物質鑲嵌在免疫細胞表面,能夠迅速辨識、攻擊癌細胞。

「這很像是新冠肺炎的疫苗,利用強化體內免疫細胞辨識病毒的能力來活化全身的免疫系統。」由於免疫細胞來自患者本身,因此治療上相對安全,副作用比起化學療法、標靶療法來得少,也較不會造成其他的副作用。如此優異的技術必須產品化,才能造福更多癌症患者,那麼「免疫治療」和「商品化」之間的距離有多遠?沈欣欣組長指出,台灣衛福部在2018年9月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條文(簡稱「特管辦法」),為許多患者綻放一線生機,只要選擇台灣的正規醫療院所,患者就能自費接受治療。

目前,已經有許多醫學中心都與符合國際標準的廠商合作,幫助患者接受細胞治療,在這條免疫治療之路上,對細胞技術的掌控度是一大關鍵,工研院生醫所正扮演重要的角色。包含確保細胞的規格、功能、生產方式,各個環節都必須符合國際生物藥品安全與療效的要求,也因為工研院的嚴謹要求,持續吸引高科技廠商進駐,讓技術品質得以穩定。

「這有點像是製程,必須做到精確的控制和品管。」沈欣欣組長舉例,某癌症患者決定要在某院所接受細胞療法,一開始身體狀況非常虛弱,能夠取出的細胞很有限,即使培養、擴增了,數量恐怕也不足夠,而工研院生醫所的任務就是要幫助患者提升免疫細胞的數量,同時穩定細胞品質。不過,若患者因太過虛弱而無法取得自體的健康細胞,就必須利用其他人的健康細胞來補足,這將是未來生醫所的重要發展方向。

跨領域的團隊,向來是工研院的優勢。2020年生醫所針對細胞治療應用需求開發了第一套「細胞智能化/自動化生產系統」,使細胞生產自動化,降低勞力與不良率的成本,更透過封閉的製造設備來降低細胞汙染的風險。從細胞培養、品質檢測到收穫繼代,各項功能一應俱全,還能依據細胞生產製程客製化搭配各模組應用,完整度可說是獨步全球。

即使細胞療法已經能做到許多醫療器材、手術、藥品都無法做到的事,但因為價錢方面還不夠親民,單一個案可能就要動輒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所以尚且無法全面普及。沈欣欣組長希望未來細胞療法的費用變得更親民,讓更多人都付得起,也許三年、五年後調降,甚至納入國家健保給付,就可嘉惠更多有需要的患者。

「細胞療法是人類老化的解方,也是很多癌症、退化性疾病唯一的希望!」期許工研院持續兼具優異效果、合理價格的技術,幫助台灣醫療,也推動台灣的生技產業持續邁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