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時間: | 18:00~20:00 |
---|---|
節目名稱: | 余是經典—Yesterday Once More |
主持人: | 余光 |
18:00~20:00
余是經典—Yesterday Once More
節目時間: | 18:00~20:00 |
---|---|
節目名稱: | 余是經典—Yesterday Once More |
主持人: | 余光 |
主持人: 袁常捷
2022/03/23
00:23:00
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專員楊政穎:「邀請大家每個月花一個小時,到溪流走走。這個小時裡面請您做兩件事情,第一拍照,第二去感受這條溪流,不管它是水泥化還是自然河岸,都去好好感受、認識它,因為這樣的認識會讓我們重新跟溪流建立關係,我們才會想去守護它的美麗。所以每個月花一天當中的一個小時,到你家附近的溪流走走,關心它,幫它拍個照。」
荒野保護協會發起「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計畫,邀請公民科學家擔任調查員,以低碳、無紙的方式,運用單車或徒步進行河川廢棄物調查,目視估計垃圾體積,並記錄其分佈與種類。2020、2021年分別針對大台北地區的淡水河,與大台中地區的烏溪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此兩大重要河川每公里之垃圾密度為221.6袋及399.2袋(14公升垃圾袋)。2022年荒野保護協會更將前進新竹科技城,為頭前溪把脈。
根據統計,台灣各種用水的主要來源中,以河川水(45%)占比最高。所以3月22日世界水資源日這週節目,就從守護河川開始,與您一同守護水資源。
為河川把脈,荒野保護協會於2019年展開「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計畫,2021年於台中烏溪流域及出海口進行調查,統計215.5公里調查區域累積了1,092,686公升的垃圾。以雙北市通用的14公升垃圾袋來計算,為78,049袋垃圾,平均每公里調查區間將近有400袋垃圾。比對2020年淡水河的調查數據後發現,烏溪流域垃圾密度較淡水河流域多出80%。
採訪這天,我們跟著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專員楊政穎,抵達了台中市烏日區環河路四段與高鐵東路交叉口。這裡鄰近台中高鐵,交通繁忙,台74線快速道路高架路段從眼前經過,沿著環河路往西行可上中山高王田交流道,烏溪對岸不遠處則有二高的快官交流道。這裡同時是烏溪支流筏子溪匯入主流處,也是烏溪的三大川廢熱點之一。
環河路四段南側、高度約為一般成年人胸口的人行道牆面,就是烏溪的堤岸;堤岸外的高灘地,距離堤頂則有近兩層樓的高度。因此,若非攀上牆面,行走在人行道上是完全無法看見高灘地的情況。
我們跟著政穎攀上堤岸,低頭往河灘地一瞧,發現這裡竟然佈滿一袋又一袋垃圾!
仔細觀察,這些垃圾有許多還穩穩妥妥地裝在袋中,研判應該是家庭廢棄物,另外還有櫃子、臉盆等大型裝潢廢棄物。絕大部分垃圾都是集中在靠近堤岸處,外觀上較無沾附泥沙或在環境中風化的痕跡,推測應該是民眾近期非法棄置——可能是在深夜開車來此,將裝袋的垃圾丟下堤岸,眼不見為淨。楊政穎目測推估,散布這段100公尺河岸的垃圾量,以14公升的垃圾袋計算,應該是超過200袋,意即超過2,800公升。
接著前往200公尺外,位於高鐵東路這一側的筏子溪河岸進行觀察,卻看見了不同的景象。我們沿著河堤邊的鐵梯下到高灘地,只看到了少數塑膠罐、瓶蓋、吸管這些常見的塑膠垃圾,散布於高灘地的樹林草叢。這處河岸雖然同樣緊鄰路邊,但垃圾量卻有明顯差異。
為什麼荒野保護協會要關心川廢議題?楊政穎解釋,荒野保護協會過往辦理了許多淨灘活動,但在過程中慢慢瞭解到,淨灘並不是唯一潔淨海洋的解方。因為河川、海洋是串聯在一起的,許多城市的垃圾會隨著河川、溪流往下游沖,最後流入海洋,「河流變成了一個很重要的輸送帶」。所以只有解決陸地、河川廢棄物的問題,才能真正減少垃圾進入海洋。
但直到近年,河川廢棄物問題才逐漸獲得關注,楊政穎擔心,許多河川可能早已累積驚人的廢棄物,這些垃圾如果沒有妥善清理,總有一天會順著河水流進入海洋。另外,塑膠垃圾也可能經過日曬雨淋,碎裂分解為塑膠微粒,一旦這些微塑膠進入水體,就難以清除乾淨,甚至可能累積至生物體內,再藉由食物鏈危害人體。
雖然環保署有針對河川的水質進行「河川污染指數」調查,項目卻沒有包含河川廢棄物,因此對於國內河川垃圾量的掌握,始終是個未知數。因此荒野保護協會近年將關注層面,從海廢擴大至川廢,並於2019年正式啟動「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期望讓「數字」幫河川說話。
為了建立河川廢棄物調查的本土方法學,2019年底,荒野保護協會舉辦了「河川廢棄物快篩技術工作坊」,邀請日本學者藤枝繁教授來台交流。任教於鹿兒島大學的藤枝教授長期關心海廢與川廢議題,曾在2007年獨自騎乘單車上千公里,調查瀨戶內海13條大河的垃圾分佈。
本次於烏溪進行之快篩調查,便是改良自藤枝教授的調查方法,以低碳、無紙的方式進行。邀請志工擔任公民科學家,以用騎單車或徒步進行調查,每500公尺列為一個區段,目視觀察估計區段中的垃圾體積,並記錄其分佈與種類。調查也獲得了富邦人壽支持,因此除了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的志工,也邀請多位富邦人壽同仁共同擔任調查員,並舉辦兩天工作坊的訓練課程,學習快篩調查。
「因為是用眼睛目視的方法估算,快篩的誤差必然存在,」楊政穎指出,為了減少快篩誤差,因此工作坊特別安排了實作課程,以模擬河川垃圾的方式,讓調查員實際用14公升垃圾袋裝袋,熟悉14公升袋中垃圾量的空間概念。此外,調查由3至4人為一小組共同進行,可以針對估計值彼此討論,避免產生過大的誤差。
本次川廢快篩調查範圍涵蓋烏溪及其支流:筏子溪、大里溪、旱溪、頭汴坑溪、草湖溪之主要河道左右兩岸共175公里,寬度為河岸道路往內側視線所及範圍。除了河岸之外,烏溪流域出海口左右岸也分別設置調查區段,合計40.5公里,寬度為海濱至海堤、植被或沙丘。總調查長度為215.5公里,共431個區段。
因新冠疫情攪局,原本調查預計於2021年5月完成,延遲至8月才告一段落。根據荒野保護協會公布的數據,烏溪流域垃圾總量約有110萬公升。調查人員以雙北市通用的14公升垃圾袋作為統計單位,可裝滿逾78,00萬袋,換算下來,平均每一公里就有400袋廢棄物。
然而,這些川廢的分佈極不平均,八成的垃圾量集中在20%的調查區段,符合80/20法則。前三處廢棄物最多的河岸地區,分別為烏日高鐵站附近、大肚區國道一號橋下及烏溪流域出海口。這顯示只要針對這些熱點進行垃圾移除作業,並持續監控,就能讓烏溪流域的垃圾大幅減少。
在垃圾組成方面,這110萬公升的川廢中,有六至七成都是塑膠製品,其中最大宗為塑膠袋(28.6%),其次為塑膠瓶罐容器(23%)與一次性塑膠製品(21.3%)。這三類廢棄物也在海岸廣泛出現,證實川廢是海廢的主要來源之一。
近一步以熱點區域交叉比對,河川下游的熱點,主要垃圾組成為「破碎的塑膠瓶、塑膠袋、一次性餐具及少部分的保麗龍」;中、上游熱點通常位於河岸交會處及隱匿處,主要垃圾組成多為「整袋的家庭垃圾、大型廢棄傢俱、事業廢棄物等」,推測大多為非法棄置。
針對調查結果,荒野保護協會也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倡議。楊政穎表示,熱區地圖已對外公開,因此政府可以將有限的資源集中於20%的河道川廢熱點,清除80%的垃圾,發揮最大效益;關心環境的民眾、社區團體也可以自行發起行動,針對熱點區域進行監測與垃圾移除作業,荒野保護協會未來也會持續推動淨溪活動。
一條河流經常涉及許多不同的主管單位,荒野保護協會除了呼籲河川管理單位成立跨部會合作平台,解決川廢問題外,更建議政府應從源頭加強垃圾減量政策,例如賣場、市場可以推出租借購物袋的措施,或擴大禁用免洗餐具的範圍、加快減塑時程等,實現無塑臺灣願景。
楊政穎也強調,我們要重新建立跟河流的連結。如同泰晤士河之於倫敦,或是塞納河之於巴黎,烏溪也為大台中建立了文明,帶來富庶與繁榮。但因為不適當的堤岸建設、河川污染,硬生生切斷了我們與河川的連結。若是民眾能主動走到河邊,對河流不再那麼疏遠,就會進一步主動關心它,甚至身體力行參與淨溪活動,或願意為了環境而改變消費行為。
您與河川的距離有多遠?本集節目帶您走訪台中烏日,跟著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專員楊政穎,實地觀察烏溪河岸的廢棄物,並思考我們可以怎麼做來善待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