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17:00
旋律輕輕唱
主持人: 袁常捷
2021/01/13
00:24:37
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顏寧:「海岸上那麼多寶特瓶怎麼辦?我想邀請大家用行動一起來愛護海洋,你可以帶著你的環保杯,下載『奉茶』app,找到你附近可以免費裝水的地方,用你的環保杯裝水,不要再買瓶裝水,我們就可以用自己的行動一起愛護環境,給下一代一個乾淨的海洋。」
澄洋環境顧問進行台灣首次海底垃圾調查,結果顯示台灣西海岸平均海底垃圾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21,074件,重量102公斤,以同樣單位面積相比,日本東京灣66.6公斤、韓國31至73公斤、中國沿海15.9公斤,台灣西海岸密度明顯高於東亞鄰近國家,為全球平均密度的近1.5倍。
你知道海洋垃圾問題有多嚴重嗎?美國喬治亞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Jenna Jambeck研究團隊估算,每年全世界大約有480萬到1,270萬噸的塑膠進入海洋。這些塑膠廢棄物會到哪兒去呢?有部分可能會被海浪沖上岸,堆積在岸邊,有的可能持續在海上漂流,有更多可能就沉在海底。英國的諮詢機構Eunomia推估,進入海洋的垃圾有94%沉在海底。
沉到海底,我們看不到,也就很少關心海底垃圾的問題。
2020年10月,澄洋環境顧問公布台灣首次海底垃圾調查結果,西海岸的平均海底垃圾密度每平方公里超過12萬件,重量為102公斤,是全球平均密度的約1.5倍!
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顏寧說明,這次海底垃圾監測調查,是與前海生館館長、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方力行進行的合作,在全台八處河口外海,採樣監測;這八條河口從北到南包括:淡水河、新屋溪、烏溪、線西水道、濁水溪、八掌溪、高屏溪、東港溪。從2019年10月開始,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以網目5mm的「矩形底棲生物採樣器」,總共進行215次採集,蒐集近6,000件海底垃圾,其中有83.3%的採樣有收集到海底垃圾。
這些海底垃圾絕大多數都很難辨別出它前世的模樣,不過還是有一些例外,如在高屏溪口外海打撈出汽水鋁罐,從瓶底的日期可以推測應該是2005年前後製造出的垃圾,另外也有番茄醬包、便當盒等形狀較為完整的垃圾。
每個樣站採到的樣本會先經過清洗,分類並計數、秤重。研究團隊參考聯合國技術文件,將海底垃圾先分成塑膠、纖維布料、金屬、紙類、橡膠、玻璃、加工木料、加工礦物等八大類,其中塑膠又再細分為發泡塑膠、硬塑膠、膜狀塑膠、跟塑膠原料等四類。
研究結果顯示,台灣西海岸平均海底垃圾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21,074件,重量102公斤,以同樣單位面積相比,日本東京灣66.6公斤、韓國31至73公斤、中國沿海15.9公斤,台灣西海岸密度明顯高於東亞鄰近國家,為全球平均密度的近1.5倍。顏寧表示,推測是台灣西海岸區域人口最為稠密,因此累積相當多的生活垃圾,從河川一路流到海底。
如果以垃圾種類區分,此次調查發現58%垃圾為纖維布料,推測來自漁網、扁紗編織袋(如米袋、飼料袋、砂石袋等),另外有33%為膜狀塑膠,可能來自塑膠包裝。多數漁網與布料纖維密度大於海水,而比海水輕的塑膠袋和塑膠膜,容易因長時間在海水中漂浮,造成細菌與藻類等生物附著而抵銷浮力,沉入海底。根據海保署2019年統計海底垃圾清理量,西海岸清出的漁網量將近60噸,為海廢垃圾最主要項目。
若將八處河口外海分開觀察,在海底垃圾的種類組成比例上亦有些許差異,北部的淡水河、新屋溪口外海纖維布料的比例分別為75%與77%,皆明顯高於平均值;另外中部的烏溪、線西水道、濁水溪口外海,膜狀塑膠的比例也都有五成左右,亦高於平均許多。
另外,研究也發現,某淡水河口外海樣站,打撈上岸的海底垃圾竟然比底棲生物還要多。方力行教授表示,很多底棲生物與海洋垃圾交互影響,有些垃圾變成底棲生物可利用的空間,但有時也會喧賓奪主,與底棲生物競爭空間。
面對這樣的結果,我們不禁想問,該怎麼處理海底垃圾問題呢?是否要派潛水員到海底清理,還是要期待有廠商開發出海底版的掃地機器人?
海洋的平均深度將近3,800公尺,因此除非有潛水艇或水下無人載具,否難很難清理海底垃圾。但就算是沿海近海區域,海水深度可以讓潛水員潛水打撈,但是潛水費用高昂,危險性高,可能事倍功半。因此顏寧執行長呼籲,我們一開始就不要讓垃圾進入海裡,透過長期監測,搭配適當政策如限塑、淨灘、攔截河川垃圾、推動漁業用具回收等,從陸上源頭減量,才是解決之道。
本集節目邀請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顏寧分享這次台灣西海岸海底垃圾監測之調查結果,您也不妨思考一下,該如何解決海底垃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