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17:00
旋律輕輕唱
主持人: 袁常捷
2024/07/03
23:00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環境教育專員廖祥惠:「我平常最喜歡走到大自然,不管是躺在溫溫的石頭上,或者是泡在溪水裡,我非常喜歡跟大自然『同在』的感覺。很希望邀請大家也走到自然環境裡,花5分鐘,讓自己完全安靜下來、閉上眼睛,也許你就會聽到風的聲音、鳥的鳴叫;當你感受到跟大自然『同在』,自然地就會想要對大自然好一點。這就是我最想邀請大家做的事。」
由台灣勞工陣線、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美濃愛鄉協進會、高雄市野鳥學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等19個團體共同發起,照護自然的生態綠領就業倡議訴求,自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發起連署,短短一週時間獲得超過120個組織、660位個人連署支持,並選擇在51勞動節召開聯合記者會,以行動劇展現訴求主題:政府與企業各界唯有即時投資生態綠領就業的發展,才能拉動台灣邁向在2030年之前陸域、水域30%面積達到有效管理的生物多樣性淨零損失目標。
您應該聽過藍領或白領,但你聽過「生態綠領」嗎?
所謂的綠領,簡單來說,是對環境保護或永續生活有貢獻之職業統稱。國際勞工組織(ILO)提出的綠領工作涵括「減少能源與物質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廢棄物產量與汙染物排放量最小化」、「保護生態系統」等4大領域。其中,「生態綠領」就是指照顧大自然、修復生態系的從業人員。
在全球追求環境永續、生物多樣性的浪潮之下,生態綠領人才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例如,聯合國宣布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第14與第15個目標,分別為保育海洋及陸域生態,以確保生物多樣性、促進永續發展,便凸顯出生態綠領工作的價值。
生態綠領不僅是讓生物多樣性止跌回升的關鍵,還能創造顯著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因為照顧好生態系與棲地,可以帶來更高的碳匯貢獻,並能穩定氣候,提高環境對於極端天氣事件的耐受力。同時,也能提供農林漁牧業生產更好的基礎,進一步發展在地社區發展加工的二級產業,與運銷、休閒、文化體驗的三級產業,成為促進地方創生、解決城鄉失衡問題的推動力量。
因此,包括勞工、生態、保育、原民、地方創生等各領域、將近20個公民團體,於今年51勞動節發起「生態綠領」就業倡議,呼籲政府將錢用在「修護自然」並投資相關人才,才能有效落實「30×30」國際目標,應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諸多挑戰。
新政府該如何投資生態綠領就業,讓照顧自然生態成為一份有尊嚴的理想工作,進而達成30×30目標、打造永續台灣?《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規劃3集節目,帶您一步步了解。本集節目先透過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萬榮工作站技士曾冠瑜、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環境教育專員廖祥惠、高雄市野鳥學會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主任陳柏豪的工作與生活,認識生態綠領,也看他們如何在森林、海洋、農田濕地等3種不同場域,讓我們更認識自然,修補我們與自然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