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應該聽過藍領或白領,但你聽過「生態綠領」嗎?

所謂的綠領,簡單來說,是對環境保護或永續生活有貢獻之職業統稱。國際勞工組織(ILO)提出的綠領工作涵括「減少能源與物質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廢棄物產量與汙染物排放量最小化」、「保護生態系統」等4大領域。其中,「生態綠領」就是指照顧大自然、修復生態系的從業人員。

在全球追求環境永續、生物多樣性的浪潮之下,生態綠領人才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例如,聯合國宣布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第14與第15個目標,分別為保育海洋及陸域生態,以確保生物多樣性、促進永續發展,便凸顯出生態綠領工作的價值。

生態綠領不僅是讓生物多樣性止跌回升的關鍵,還能創造顯著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因為照顧好生態系與棲地,可以帶來更高的碳匯貢獻,並能穩定氣候,提高環境對於極端天氣事件的耐受力。同時,也能提供農林漁牧業生產更好的基礎,進一步發展在地社區發展加工的二級產業,與運銷、休閒、文化體驗的三級產業,成為促進地方創生、解決城鄉失衡問題的推動力量。

19個公民團體於51勞動節召開聯合記者會,呼籲政府與企業即時投資生態綠領就業的發展。

因此,包括勞工、生態、保育、原民、地方創生等各領域、將近20個公民團體,於今年51勞動節發起「生態綠領」就業倡議,呼籲政府將錢用在「修護自然」並投資相關人才,才能有效落實「30×30」國際目標,應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諸多挑戰。

新政府該如何投資生態綠領就業,讓照顧自然生態成為一份有尊嚴的理想工作,進而達成30×30目標、打造永續台灣?《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規劃3集節目,帶您一步步了解。本集節目先透過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萬榮工作站技士曾冠瑜、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環境教育專員廖祥惠、高雄市野鳥學會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主任陳柏豪的工作與生活,認識生態綠領,也看他們如何在森林、海洋、農田濕地等3種不同場域,讓我們更認識自然,修補我們與自然的關係。

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萬榮工作站技士曾冠瑜與同仁於光復林道18-20k進行繁殖鳥類與獼猴調查。

在賞鯨船上,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環境教育專員廖祥惠(右)帶領民眾認識鯨豚,並於目擊鯨豚時進行詳實紀錄。

高雄市野鳥學會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主任陳柏豪於水生植物種苗池內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