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0~04:15
旋律輕輕唱
主持人: 劉馬利
2017/08/22
51:41
《應答曲》 是布列茲結合傳統器樂與電子音樂的重大嚐試,標題取自於葛利果聖歌中的應答經,也就是獨唱者與合唱團用啟應的方式表現。如同在教堂裡的空間感與距離感,從中衍生「量與空間」的樂念,運用於現代音樂,是將6位獨奏者被等距離安排在音樂廳的周圍,24人的樂團則在音樂廳的中央,觀眾則是置於兩者之間。所以是樂團與獨奏者們的對話,原音與電子聲響,也是音高的感知、節奏的形式、力度的大小、音響的色澤之間錯綜複雜的互動。
這是布列茲在「現代音樂與音響研究機構」(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簡稱IRCAM) 第一部實驗性的創作,他使用「沙奇六音音列」 (Sacher hexachord),並以素歌不規則節奏為藍圖,作加入電子科技讓聲音產生變異,使音響產生立體感。《應答曲》讓電子音樂不再只是關在實驗室被研究,而是要被帶到音樂廳與真正的演奏家及觀眾近距離互動。所以這首作品要表達的是:獨奏者與樂團的對話、電子聲響與現場器樂聲響的對應、空間效果與擴大器的對比、傳統記譜法與空間記譜法的並用,亦為《應答曲》創作上的核心價值。
一、 創作背景 布列茲終其一生不斷以大膽實驗、小心求證的方式來追求音樂的核心價值,採用序列主義手法編織強有力的曲式結構,這首《應答曲》以現場演奏加上電子音樂的聲響,將20世紀音樂進化向前推動一大步。此曲在創作時,正值電子音樂蓬勃發展的當下,布列茲持續探索聲音的可能性,讓音樂結合科技。 此曲完成的原因有二。
其一: 1981年適逢環球出版社 (Universal Edition經理史列 (Alfred Schlee, 1901-1999) 80歲大壽,在西南德廣播電台與「多瑙艾興根音樂節」 (Donaueschingen Festival) 委託下創作這部作品。這個是一個最早以演奏當代作曲家為主的音樂節,從1921年開始至今,先後首演了很多20世紀作曲家的作品,如布梭尼、理察․史特勞斯、荀貝格、魏本、梅湘等等,都曾在此發表過新作,也與西南德廣播電台關係密切,而這個電台附屬的樂團-巴登巴登西南德廣播交響樂團 (SWR Symphony Orchestra Baden-Baden),是20世紀中葉以來演奏當代音樂相當專業的樂團,布列茲於1958年接任該團的駐團藝術家,並開始他的演出生涯。 之後也成為促成《應答曲》創作的動機之一。
其二:為了挽救「現代音樂與音響研究機構」的聲譽。1970年,在當時的法國總統龐畢度委任之下,巴黎龐畢度中心旁創建了一個現今已成為世界上具有領導地位的,並於1976年成立了「巴黎愛樂音樂廳天團」 (Ensemble Intercomtemporain, 簡稱EIC,亦可翻譯為「法國現代樂集」) ,專門演奏當代音樂。「現代音樂與音響研究機構」與「法國現代樂集」的成立,將布列茲的音樂事業推向最高峰,但在1980年卻出現危機,主要是這個機構耗費鉅資引發爭議,再加上發生內部主要成員的離職潮,勢必要有一番作為方能力挽狂瀾,促使布列茲必定要創作出頗具前瞻性的鉅作,因此,隔年完成了《應答曲》,成功贏回「現代音樂與音響研究機構」的聲望。
根據賈莫的論述:「在1979年尾,布列茲宣告要重新創作《詩的力量》,這首以亨利.米修 (Henri Michaux, 1899-1984) 的詩譜曲,曾於1959年在巴登巴登首演,也是首次結合器樂與電子音樂的作品。」《詩的力量》之後的又一力作,就是這首於1981年10月18日發表的《應答曲》,使用「現代音樂與音響研究機構」所研發的電子音響技術,並運用空間的效果、器樂與電子音樂的結合,任意性與規則性的併用,成功開啟音樂創作的視野。為自己的音樂生涯及「現代音樂與音響研究機構」再造新的里程碑。 布列茲總是不斷修改自己早期的作品,很多作品皆會出版好幾個版本。這部作品也不例外,前後共有三個版本,除了1981年完成最初的版本長度約為19分30秒,第二版於1982年完成,長度約為32分15秒;第三版於1984年完成,長度約為45分鐘。
二、 音樂架構 1. 編制:包含三個獨立的部份,茲述如下: A. 6位獨奏者,8件樂器:分別為兩台鋼琴、一台豎琴、一台電顫琴、一台鐘琴、一台匈牙利揚琴 。其中彈奏鐘琴的要兼彈木琴,彈奏鋼琴的 也須兼彈電子琴。 B. 24位音樂家的樂團:木管部份為兩支長笛、兩支雙簧管、兩支單簧管、一支低音單簧管、兩支巴松管;銅管部份為兩支法國號、兩支C音小號、兩支長號、一支低音號;弦樂部份為三把小提琴、兩把中提琴、兩把大提琴、一把低音提琴。 C. 電子音響:電子震動器、電子合成器、擴大器、包絡跟隨器組件、觸發器、4X電腦系統 、Matrix 32 電子音響設備等等。 24位音樂家的樂團與指揮被放置在音樂廳的正中央,6位獨奏者則是與中心點對等的距離散置在音樂廳的六個角落,連結6個揚聲器及電子音響裝置,幾位工程人員坐在樂團的後方操控4X電腦系統及Matrix 32電子音響設備,觀眾在獨奏者與中心舞台的中央,被獨奏者包圍。6件獨奏樂器皆為鍵盤打擊樂,以聲響上的同質性及異質性,造成聽覺上的繽紛燦爛。電子音響用麥克風收錄的獨奏樂器聲音所產生的電子類比訊號,同步發射到揚聲器,與舞台中央的樂團應答。讓空間成為傳遞聲響的媒介,產生對應,衍生樂念。
※本節目由文化局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製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