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單集介紹

立即行動

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生態環境紀錄片導演柯金源:「邀請大家做一個負責任的消費者,當你在進行每筆消費的時候,先想一下你的這一筆消費會不會讓某種物種受苦,或者助長的污染廠商繼續破壞環境。我們一起以消費行為來保護環境!」

島嶼報告

國家地理頻道現正舉辦「2022國家地理臺灣攝影大賽」,鼓勵攝影愛好者從每一種可能的角度觀看臺灣之美。賽事分為青少年組與成人組,青少年組不限主題,成人組除了原有「人物」、「地方」、「自然」等徵件主題外,今年更新增設「生態永續照片故事」主題,以5張照片為一組作品,述說「動植物保育」、「水、陸、濕地生態」、「海洋保育」或「氣候變遷」的故事。

一張好照片,勝過千言萬語;一張好的生態照片,更是如此。

透過動物的照片,您不僅可以認識其形態與外觀,也可以看到牠的行為、與其他動物或環境的互動方式,瞭解牠們遭遇的生存危機。您可能會對於牠們獨特又美麗的外觀深感驚豔,也可能會同情牠們的遭遇,甚至願意為牠們高聲呼喊,促成環境或保育政策的改變。

「生態攝影的核心價值,在於傳達自然生態環境的真善美。」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生態環境紀錄片導演柯金源表示,生態攝影傳遞了動植物的生存狀況,可以促進更多民眾瞭解環境議題;當民眾瞭解且在意環境問題時,就有可能轉化為行動,影響政策,全體生命就有了希望。

拍攝生態影像超過30年的柯金源,人稱「柯師傅」,他持續紀錄觀察台灣,為傳達守護環境的理念不遺餘力。他指出,進行生態攝影最重要的準則,便是「瞭解」與「尊重」。因為拍攝的對象為動植物,所以攝影前需要瞭解該物種的生態,如拍攝鳥類應熟悉其棲地、遷徙季節、生態習性。接著,用友善、尊重自然生態環境的方式進行拍攝,像是進入山區,最好遵守無痕山林的規範;如果拍攝生物,更要謹守人跟生物之間的紅線,不要介入、干擾。在發表時,也要傳遞正確的資訊,不過度解釋、不扭曲、不誤導;若該物種面臨生存危機,棲地必須受保護時,攝影者也應加以說明。

檢視過往的創作,柯金源導演以十年間隔,解析其攝影主題、內涵與表現方式。1980至90年代的作品以美學表現為主,純粹追求藝術創作,希望累積更多精品。1990年之後,因為發現台灣的環境問題愈來愈多,但受到關注的卻很少,所以柯金源導演就改以報導攝影的形式,紀錄問題、監督政策或批判環境污染者,這時期的照片也比較生猛有力。

進入千禧年,電子媒體成為主流,柯金源導演也開始同時以攝影與錄影,紀錄生態環境議題,表現的重點為環境保育的倡議跟行動。2010年起,因為行動載具普及、社群媒體蓬勃發展,攝影器材能隨拍隨傳,甚至進行同步直播,所以就會有更多針對公民行動守護環境的紀錄。

影像力量是強大的,也具有不容小覷的社會價值。柯金源導演舉例,1980年代末期,賴春標先生拍攝揭發丹大濫墾事件,引發森林運動,林務局因而宣布禁伐天然一級木。1990年,國際保育組織信任地球(Earth Trust)拍攝沙港漁民驅趕和獵殺海豚影像,公開後重挫臺灣國際形象,促使我國政府開始立法保護鯨豚。因此柯金源導演鼓勵拿起相機的朋友,「要去思考,透過作品改變環境的可能性。」

對柯金源導演來說,生態攝影是責任,是他對臺灣土地的深切關懷。對國家地理雜誌特約攝影師陳郁文而言,生態攝影則是純粹的快樂與感動。

陳郁文老師不只拍動植物生態,也拍人像、城市、地景、商業攝影,但他表示,「生態攝影是讓我覺得最快樂的拍攝主題!」在唸大學時,他會跟爸媽講要去拍生態攝影的作業,就拿著相機四處去玩、去拍攝。原本對昆蟲、蝴蝶一竅不通的他,便透過攝影,從照片裡一隻蝴蝶、一隻蝴蝶慢慢認識,因此攝影成為他認識這個世界的重要工具。

陳郁文老師也談起了他20年前在關渡自然公園的拍攝故事。當時關渡自然公園來了一對高蹺鴴,在園區內進行繁殖,國家地理雜誌派他前往拍攝。他查訓許多資料,並訪問鳥友與關渡自然公園的志工,歸納出幾個高蹺鴴可能會出現的地點。接著他搭了三個掩蔽帳,每天一大早五點多,天還沒有亮,便爬進掩蔽帳,在裡面靜靜等待,要捕捉高蹺鴴的身影。

「天上太陽在曬,沼澤濕氣在蒸,躲在帳中非常辛苦!」陳郁文老師回憶,拍攝的時候是八月底、九月初,關渡自然公園一整片濕地,沒有任何遮蔭。頭兩天運氣不好,拍攝全部槓龜,又苦又累卻什麼也沒拍到,直到第三天,等到下午三、四點快放棄的時候,那對高蹺鴴竟然來到他的鏡頭前面,甚至距離近到無法拍攝。他表示,花了這麼多時間去尋找牠們可能出現的地點,最終是猜對了,「我覺得比中樂透還爽!」

雖然生態攝影槓龜是日常,但陳郁文老師表示,「只要你願意趴下去,耐心等待,你都會看到牠在發展中的狀況,不需要介入、不需要干擾,你自然會看到生態。」雖然等待的過程很苦,環境可能也非常惡劣,甚至半身都泡在泥水裡,可是拍到了一張好生態照片,「那種快樂你在其他地方都找不到!」

近年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攝影界時常出現關於攝影「擺拍」的討論。柯金源導演明確表示,拍攝者一定要拿捏好人與動物的界線,千萬別為了一張照片,干擾動物的生存,包括干擾鳥巢、修剪鳥巢枝條、騷擾雛鳥等。陳郁文老師也指出,現在有一些攝影者,急著要拍到所謂的「好」照片,便進行擺拍、誘拍,卻失去了生態攝影的意義。他建議,想拍攝生態攝影的入門者,要先會放輕鬆,學會觀察、欣賞,不要去急著得到任何成果。

現在國家地理頻道正舉辦「2022國家地理臺灣攝影大賽」(https://www.natgeomedia.com/photocontest/),今年為了鼓勵攝影愛好者從每一種可能的角度觀看臺灣之美,限定投稿作品須以臺灣為拍攝地點,徵件至3月18日。本屆賽事分為青少年組與成人組,青少年組不限主題,成人組除了原有「人物」、「地方」、「自然」等徵件主題外,今年更新增設「生態永續照片故事」,以5張照片為一組作品,述說「動植物保育」、「水、陸、濕地生態」、「海洋保育」或「氣候變遷」的故事。生態永續主題之冠軍得主,不僅榮獲獎金、獎品,還可擁有柯金源導演親自指導生態保育攝影的機會。

攝影大賽也將舉辦三場論壇,邀請國家地理空拍大師George Steinmetz、臺灣環境紀錄導演柯金源、全球百大知名水下攝影師Yorko Summer等海、陸、空三大領域攝影大師,分享影像創作之奧秘,緯創人文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玲則分享投入生態復育的寶貴經驗。

生態攝影是只要一片自然環境,就能夠展開的一場對話。透過鏡頭,以不打擾的方式,溫柔觀察生命的脈動,在最好的時刻按下快門,為牠們的故事,留下永恆的瞬間。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