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單集介紹

立即行動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環境教育組組長翁友梅:「在這裡邀請大家每天關注一則環境相關的報導。因為從事環境保護行動,最重要的是要先打動自己,你如果每天能夠多閱讀關心相關議題,就會更瞭解我們為什麼要守護環境,也才能發自內心去做對環境好的事情。所以邀請大家,每天多關注一則環境相關的報導!」

島嶼報告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循著「美麗,議題,共生」的核心,將齊柏林導演空拍台灣的五大關懷「山、河、海、城市、人」轉為策展軸線,第三年於淡水齊柏林空間舉辦《映河》特展,帶領觀眾從齊柏林導演的鏡頭,從10,000英呎高空俯瞰而下,看見河流如何穿越山嶺,切割出險峻峽谷,一路滋養著產業生態,或是藉由水體不同顏色,提醒了環境被破壞的真相。

3月22日是世界水資源日,這是聯合國大會於1993年提出的紀念日,希望世界各國加強水資源保護,解決日益嚴峻的缺乏淡水問題。

台灣缺水嗎?是的!台灣年平均降雨量2,500公釐,是世界平均值2.6倍,但因河川短小湍急,不容易留住雨水,每年每人可分配的降雨量僅有世界平均的1/5,早已被聯合國列為全球排名第18位具缺水危機的國家。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的研究更指出,氣候變遷使得台灣在本世紀中期春季偏乾,且乾旱現象會越來越嚴重,讓缺水問題雪上加霜。

台灣供水來源是以地面水為主,水庫與河川引水提供的水量佔總用水量62.3%,因此在探討水資源問題時,不可能跳過河川水。本集節目就帶您透過齊柏林空間現正舉辦的《映河》特展,更深刻地閱讀這座島上的河川,探索它們的故事。

走進《映河》展區,與齊柏林導演一同以上帝視角,俯瞰台灣河川與人類的互動關係。(影像提供: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攝影:李易暹)

百張空拍,俯瞰台灣河流風華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環境教育組組長翁友梅指出,齊柏林導演逝世之後,基金會延續他的精神,規劃於齊柏林空間進行主題策展;第一年「見山」、第二年「逐岸」分別聚焦在台灣山地與海洋,第三年則關心連接山與海的河流,並以「映河」為名。

台灣小小島嶼上,有著超過110條河川水系。我們會在河濱公園騎單車跑步,或是搭車搭船渡河,但很少有機會一窺河川全貌。這次《映河》特展規劃了四大展區:「河流開始的地方」、「沉浸在流動之中」、「與河映照的我們」、「成為一片寬廣的齊柏林」,讓齊柏林導演空拍的「上帝視角」,讓我們更清楚看見台灣河流的美麗哀愁。

「河流的形狀、氣味、顏色,反映了人類與河互動的方式。」翁友梅組長表示,藉由《映河》展覽當中齊柏林導演的巨幅空拍影像,帶領觀眾從雙眼的看見、追逐,進展到內心的映照反思,期許以河為鏡,看見人河共生的永續未來。

「河流開始的地方」廊道尾端設置鏡子,反射出壯麗、深邃的峽谷空間。(影像提供: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攝影:李易暹)

從河流的起點出發,開始探索

走進第一展區「河流開始的地方」,會先為整個佈展設計驚嘆。

「台灣山高水急,所以希望在展覽中也營造出峽谷般的空間。」翁友梅組長一邊帶領我們進入狹長的廊道展區,一邊細細說明,這區精選齊導15幅直式空拍照片置於兩旁,且照片頂端微微往內傾斜形成倒V字型,如同河流開始的峽谷。這些巨幅照片依照「河流創造的地景、河道上的水利設施、河流孕育的農業、河流帶來的聚落發展」等四項主題排列,呈現河流從上游到下游的樣貌變化。

每張照片,就是一段河流的故事。921之後大安溪在苗栗卓蘭新隆升的大峽谷、南投日月潭與明潭發電廠的海拔相對位置,都在齊柏林導演的照片中具體呈現。又如同旱季屏東枋山溪乾涸溪谷的西瓜田照片,也反映了環境保育與經濟利用的兩難。

齊柏林導演的鏡頭是美的,但照片呈現的故事與議題卻是千滋百味。

於「沉浸在流動之中」展區,您可以自在地脫下鞋子,在河流流過的大地上,或走、或坐。(影像提供: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攝影:李易暹)

於黑盒子空間,沉浸在流動之中

第二展區「沉浸在流動之中」,是個適合沉思的黑盒子空間。在牆面延伸到地面的L形巨幅投影中,流動的是齊柏林導演紀錄的台灣河川影像。

「你可以脫掉鞋子,走進投影幕,就好像跟齊導一起空拍,在空中看下方大地的運作。」翁友梅說明,這個展區可以說是齊柏林導演空拍影片精選中的精選,是從他留下的1000多顆鏡頭中,精選出將近50顆河流主題的鏡頭,並以「美麗、滄桑、共生」的敘事軸線,連續播映。

秀姑巒溪、濁水溪的美麗河水,在峽谷、鄉村間穿越,溪旁滿佈農田,帶給我們豐沛的生命能量,這是我們跟河流共生的富足景象。但畫面一轉,來到了集水區逐漸見底、土壤龜裂的烏山頭水庫,這座水庫系統是為嘉南平原的農作灌溉而興建,水庫乾涸,也讓人擔心嘉南農業供灌能否順利完成。

洋紅色的色票,竟然是來自觀音坑溪的廢水汙染!「水色變幻調色盤」中炫目的顏色,卻是讓人怵目驚心的環境災難。(影像提供: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攝影:李易暹)

你在水彩盤上看過的顏色,我在河川上面都看過

「與河映照的我們」是本次特展中,互動性最高的一個展區,其中「水色變幻調色盤」最讓人印象深刻。

水色變幻調色盤提供了30種台灣河流的顏色,除了水藍、靛藍等河流原本的顏色之外,還有金黃、古銅、橙橘、桃紅、深紫、墨黑等令人怵目驚心的色彩。齊柏林導演曾說:「你在水彩盤上看過的顏色,我在河川上面都看過。」所以策展團隊從齊導的空拍中,挑選出30張不同色彩的河流照片,製作為色票。觀眾點選色票後,就能看到河川的全貌與顏色的由來。

「這些五顏六色只有少數是河川的正常顏色,大多都是污染。」翁友梅舉例,像是金褐色的河川照片是於金瓜石附近拍攝,因為這裡產金礦,所以河道呈現金褐色是正常現象。但鮮綠色的新竹峨眉湖,是因為湖水優養化呈現鮮綠色;桃園南崁溪上黑色的溪水,則是工業與民生廢水。透過這樣的互動設計,讓人深刻感受自然環境遭受汙染破壞的結果,並重新省思對待河流的方式。

「成為一片寬廣的齊柏林」展示著齊柏林導演的收藏與空拍設備。雖然他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關懷台灣土地的精神不死,透過留下的珍貴空拍影像,持續照亮前路。(影像提供: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攝影:李易暹)

互動閱覽河流樣貌,映照人河關係

除了以數位互動方式探索人河關係之外,《映河》特展也製作了四本充滿提問的大書,讓觀眾翻閱。

翁友梅指出,這四本書籍各有不同主題:自然災害、蓄水設施、灌溉設施、治洪方法,聚焦於人們如何建設水利工程來儲水、灌溉,或排水、減災。觀眾在翻閱書籍時,便會看到許多相關問題,如「為什麼水庫的水看起來是碧綠色的?」、「台灣年雨量是世界平均值的2.6倍,為什麼還是會發生旱災?」讓民眾能更深刻探索河流與水資源議題。

今年《映河》特展更邀請四位導讀人: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台灣永續聯盟秘書長陳建志、自由攝影師許震唐、長期關注台灣淡水魚的周銘泰,藉由他們與河川交會的生命經驗,豐富民眾的觀展內涵。

緩慢步行到最後一個展區「成為一片寬廣的齊柏林」,這裡展示著齊柏林導演的收藏、他的空拍設備,以及墜機失事留下的陀螺儀殘骸。2017年6月10日,齊柏林導演在《看見台灣2》的空中勘景途中,於花蓮縣豐濱鄉山區墜機殉難,但他關懷台灣土地的精神不死,透過留下的珍貴空拍影像,持續照亮前路。

本集節目,請跟著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環境教育組翁友梅組長的導覽,看見台灣河流的萬千風華,也細細思索人與河流如何永續共生。

齊柏林空間《映河》特展展期至2022年秋季,邀您看展並聆聽導覽,深刻感受台灣河川的美麗與哀愁。(影像提供: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攝影:李易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