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單集介紹

立即行動

金門縣金寧鄉古寧村長李開陣:「歡迎大家來古寧頭體驗傳統石蚵產業。石蚵已有百年歷史,希望您一起來體驗蚵農的生活,認識珍貴的傳統產業歷史與文化,也讓石蚵產業可以繼續傳承。」

島嶼報告

金門石蚵養殖相傳為明朝萬曆癸未年間(1583年),由進士李獻可自同安、惠安引進。如今大金門自南門海以迄湖下、古寧、后沙、瓊林、劉澳、浦邊、洋山、西園和小金門雙口、上岐,皆有石蚵養殖,形成海岸特殊地景與聚落文化氛圍,其中又以古寧頭最為完整。

金門古寧頭北山海堤,是1949年古寧頭戰役時共軍的登陸地點之一,國軍和共軍在古寧頭進行激烈的村弄巷戰,死傷無數。

如今來到北山海堤,只剩海灘上的反登陸軌條砦,還留著些許肅殺的氣氛。整個潮間帶上最令人震撼的,是綿延無際的石蚵田,成為獨特的文化地景。

金門石蚵養殖景觀,和台灣西海岸常見的平掛式、棚架式、浮筏式截然不同。

金門的石蚵牡蠣養殖,至今已經有400年的歷史。以往的先民使用長方形的花崗石條,以大約50公分的間隔距離,將石條直立插到潮間帶上,讓天然蚵苗可以自行著床,附生在石條上面生長。

石蚵是早期金門人獲得營養的重要來源,同時,石蚵養殖也是金門人世代相傳的產業。古寧村長李開陣表示,他7、8歲就跟著爸爸下蚵田,要趁著漲潮前收穫石蚵。村長使用蚵鏟,將石條上的石蚵鏟下,丟進蚵篩,動作十分俐落。

金門人普遍習慣使用蚵鏟,雙手「擎」下附著在花崗石條上的牡蠣。

石蚵,提供在地居民穩定的經濟來源,也成為獨特珍貴的文化特色,但如今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現在就讓我們跟著金門縣金寧鄉古寧村長李開陣一起下蚵田,認識這快要失傳的採蚵技藝,也看這片蚵田如何餵養古寧世世代代的居民。

古寧村長李開陣肩挑蚵篩、手握蚵鏟,行走在泥濘的潮間帶,健步如飛。

採收下的石蚵會先放置於蚵篩,等到累積約三分之一籃後,就地在海水中淘洗,去掉泥砂及其他的空殼。

採收好的牡蠣挑上岸後,還要剝蚵、剖蚵,才能化為餐桌上的佳肴。

因人口外移及老化等因素,如今石蚵產業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退潮時下海的蚵農寥寥可數。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