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
發佈時間:2024/01/03
-
總長度:00:23:00
單集介紹
立即行動
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海洋專員徐筱珺:「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產生一次性的廢棄物,包括舉辦活動,也有可能產生非常多的一次性廢棄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不是可以選擇對環境更友善的方式?像是自備餐具、自備飲料杯等,藉由這些小小的行動,我們就可以對環境更友善一些!」
島嶼報告
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法由日本鹿兒島大學藤枝繁教授發起,能以系統化方式快速整理出河川垃圾量與分布特徵。荒野保護協會於2019年底邀請藤枝繁教授來台,舉辦川廢快篩技術工作坊,傳授快篩調查法,分享日本的實務經驗,並協助轉化為適合台灣河川環境的調查方法。
2024新年初始,《島嶼共聲.傾聽台灣》祝您有個平安、健康、富足的一年!
也提醒您,別忘了在生活中實踐減塑,以實際行動守護環境。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製造出的一次性塑膠用品,已經為地球帶來極為沉重的負擔。人類經常將自己產生的垃圾問題成本外部化,以為不關自己的事就好,卻使社會需要花費更多成本,處理廢棄物問題。
為了掌握河川廢棄物現況,荒野保護協會(以下簡稱荒野)近年針對等淡水河、烏溪、頭前溪等主要河川進行川廢快篩調查,包括2020年與2023年兩次針對淡水河主河段調查,比較結果顯示,3年後複查,出海口部分熱點垃圾量局部下降,河岸段垃圾量卻成長超過一倍。
荒野棲地守護部海洋專員徐筱珺指出,2023年淡水河複查號召在地近40名企業員工、明志科大師生及荒野志工擔任調查員,以單車或徒步方式走訪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淡水河及出海口,完成長達283.5公里的全流域踏查,快篩估計廢棄物總量近80萬公升。
與2020年數據相較,河岸段廢棄物總量明顯成長。2020年平均每公里河岸為73袋垃圾(每袋14公升),2023年倍增至156袋。廢棄物種類前三名為塑膠瓶罐容器(28.8%)、塑膠袋(24.1%)、飲料杯/吸管/免洗餐具(15.3%),亦即將近七成為生活常用一次性飲食廢棄物。推測原因,可能為Covid-19疫情影響,導致食物外帶、外送的機會變多,使垃圾量大幅增加。
這次調查也顯示,八成垃圾集中於6%河段,三大川廢熱點為關渡大橋、社子島(基隆河岸),與蘆洲地區沿線步道。荒野建議主管機關應積極移除上述熱點的廢棄物,並針對一次性廢棄物減量、遊憩垃圾處理等政策持續優化,有效阻止川廢流入海洋。
本集節目邀請荒野海洋專員徐筱珺,說明2023淡水河川廢調查的執行方法與調查結果,也邀請您在生活中以「可重複使用」取代「一次即丟」,減塑也減廢,共同愛護河川及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