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單集介紹

立即行動

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總幹事兼研究員徐昭龍:「蝙蝠是我們的好朋友,牠每天幫我們吃了非常多的蚊蟲,少了牠之後,我們可能就要用更多的殺蟲劑,不只危害自己,也傷害了我們的蜜蜂好朋友。蝙蝠在未來的醫學、科學領域貢獻更大,NASA要研究蝙蝠的度冬狀態,讓人類可以有機會上外太空。雖然蝙蝠可能長得不是很可愛,但是保護蝙蝠就跟保護我們的環境一樣,希望我們與蝙蝠、與環境都可以共同美好。」

島嶼報告

在分類上,蝙蝠屬於哺乳綱(mammalia)翼手目(Chiroptera),其前肢特化成可飛行的翅膀,是唯一「真正」會飛行的哺乳動物。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蝙蝠種類共有21科、超過1400種,在哺乳動物中其物種數僅次於以鼠類為主的囓齒目。在台灣,蝙蝠是哺乳類的最大類群,共有38種,分屬狐蝠科、葉鼻蝠科、蹄鼻蝠科、摺翅蝠科、游離尾蝠科及蝙蝠科等6科,其中特有種11種,特有亞種6種,特有種比例約45%。

新北市瑞芳區依山傍海,自然資源豐富。但你可知道,這裡有一個夏天獨有的生態景觀?就是黄昏時分東亞摺翅蝠成群出洞覓食、萬蝠群飛的畫面,絕對讓你嘆為觀止!

8月3日傍晚,跟隨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的解說活動,一起走訪瑞芳濱海公路台2線75K旁的的蝙蝠洞公園,觀察東亞摺翅蝠。日落前一刻,便可看到有一兩隻蝙蝠飛出洞口,隨著天色愈趨昏暗,蝙蝠也傾巢而出。出洞的蝙蝠會先在洞口盤旋,再緩慢高飛,大多往西南側的山頭飛過去,因為翻過山,便是基隆河,有豐富的昆蟲可以享用;有的蝙蝠則往頭上飛過,讓參與活動的民眾驚呼連連。

夏日天色漸暗,原本於瑞芳蝙蝠洞內棲息的數十萬隻東亞摺翅蝠接連出洞,令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巨大力量。

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總幹事兼研究員徐昭龍介紹,東亞摺翅蝠為台灣唯一一種摺翅蝠科的蝙蝠,以昆蟲為食,體重僅9-14公克,約為1個50元硬幣的重量。在外觀上,牠的耳朵較圓也較短,末端不超過頭頂,且由於前肢第三指的第二指骨長度較長,棲息時第二指骨及第一指骨有反摺於翅內的現象,因而得名。

東亞摺翅蝠廣泛分布在台灣各海拔區域,經常在森林環境活動覓食,夜晚則於天然洞穴或人工隧道休息。而瑞芳蝙蝠洞是全台最大的東亞摺翅蝠繁殖地,每年清明節後便有許多雌性東亞摺翅蝠聚集於此,開始生育小蝙蝠,數量可能高達數十萬隻;5月下旬至6月上旬寶寶誕生,逐漸成長,至立秋時節,小蝙蝠具長途飛行能力之後,蝙蝠母子便陸續飛離瑞芳。因此四月中旬至八月初的夏日傍晚,太陽西下,便可在此看到上萬隻蝙蝠從洞穴飛出,佔據天空的畫面。

東亞摺翅蝠為台灣唯一一種摺翅蝠科的蝙蝠,以昆蟲為食,耳朵較圓也較短,末端不超過頭頂。(照片提供: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

根據紀錄,在濱海公路開通之前,蝙蝠成群出洞覓食的景象更為驚人。從小生活在瑞芳區海濱里的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志工簡根瑾回憶,兒時每到夏天入夜前,多不勝數的蝙蝠飛出洞口,天空是黑壓壓一片,極為壯觀。然而在1980年代,有民眾拿沖天炮往蝙蝠洞施放,導致東亞摺翅蝠離開,此景不再;直到2000年之後,東亞摺翅蝠才逐漸回到瑞芳蝙蝠洞,緩慢恢復數量。

瑞芳蝙蝠洞緊鄰台2線,洞口土地為私有地,地主整地、設置建物,都會影響蝙蝠棲息。(翻攝自Google街景)

這樣的自然美景,需要您共同守護。徐昭龍總幹事指出,瑞芳蝙蝠洞緊鄰交通繁忙的台2線,經常有出洞蝙蝠被車輛氣旋卷至車底,慘遭路殺;且洞口土地為私有地,地主整地、設置建物,都會影響蝙蝠棲息。廣泛來說,東亞摺翅蝠覓食昆蟲,容易遭農業用藥影響,若蝙蝠體內殘留累積殺蟲劑,也會影響其繁殖與生存。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參加8月初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的蝙蝠觀賞活動,認識東亞摺翅蝠,並跟牠們說「明年見!」若您在夏天傍晚,開車經過瑞芳蝙蝠洞,別忘了放慢車速,讓蝙蝠媽媽與寶寶能安心學飛、覓食。

東亞摺翅蝠為典型的洞穴蝙蝠,單一洞穴的摺翅蝠群集數量可從數十隻至上萬隻,最高可達數十萬隻。(照片提供: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

在瑞芳區海濱社區見到因不明原因墜地、疑似遭路殺的東亞摺翅蝠。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