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時間: | 23:00~00:00 |
---|---|
節目名稱: | 國際音樂廳─德國之聲 |
主持人: | IC之音節目部 |
23:00~00:00
國際音樂廳─德國之聲
節目時間: | 23:00~00:00 |
---|---|
節目名稱: | 國際音樂廳─德國之聲 |
主持人: | IC之音節目部 |
主持人: 袁常捷
2021/03/24
00:24:00
八德埤塘自然生態公園導覽解說戴春妹:「在這裡要呼籲我們的遊客,到園區來遊玩的時候,請不要餵食,為什麼呢?第一,餵食會造成水質的污染;第二,餵食會讓我們的動物喪失自然的覓食能力,在此懇請大家特別注意。」
桃園縣的埤塘之多居台灣之冠,分布程度相當密集,根據市府資料記載,最多有8864口,故有「千塘之鄉」美名,但在石門水庫完工之後,埤塘的灌溉功能逐漸被取代,加上1970年代起桃園逐漸都市化,工廠遷入,在土地需求殷切下,農田減少、埤塘消失也成了不可逆的趨勢,現在桃園只剩下兩千多口埤塘。
繼上週走訪台北市富陽自然生態公園,本週要帶您來到另外一個自然生態公園,是位於桃園市八德區的八德埤塘自然生態公園。
望文生義,這個公園是以埤塘為主體,將以往的老埤塘活化利用,設立公園。目前池內有台灣萍蓬草、金魚藻、荷花、水丁香等水生植物,也有雞鴨鵝等等生物在埤塘附近生活著,以及大白鷥、小白鷺、紅冠水雞等水鳥,也因此,在假日有許多家長來這裡遛小孩,也讓孩子親近自然,平常日也有許多鄰近的居民來運動,與鄰里關係密切。
八德埤塘自然生態公園位於八德區興豐路旁,於2008年開園,佔地約5公頃,為目前全桃園市最大的埤塘公園。解說導覽戴春妹說明,以往這裡為軍方用地,但違章建築林立,因基地內有著埤塘、老樹等珍貴資源,於2007年完成違章建築之拆除及清理後開始施工,隔年完工啟用。
如今,八德埤塘公園也成為桃園市重點的埤塘環境教育場所,並於107年通過環保署的環境教育場所認證。主管單位八德區公所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與一般民眾,推出了合適的環境課程。今天的節目,我們跟著楊梅高中環保志工社高一高二的同學一起進行參訪,也認識這座埤塘公園。
就水利灌溉系統而言,桃園最特殊之處便是「埤塘系統」。因為受到地形和水文環境的限制,桃園台地多以人工方式,挖掘儲水的埤塘,用來灌溉,也有防洪、消防等功能。桃園縣的埤塘之多居台灣之冠,分布程度相當密集,根據市府資料記載,最多有8864口,故有「千塘之鄉」美名。桃園的許多地名也是源自於埤塘,像是中壢雙連坡、觀音新坡,「坡」即陂,埤塘之意;另外如新埤、埤寮、崙埤等有「埤」字之地名,也與埤塘有關。
因此,我們可以從埤塘看到移民開發的歷史。先民跨過黑水溝,來到桃園台地,在這樣缺水的異鄉生存,一開始便會動員家族的力量,開鑿水塘,有了水,旱地變良田,生活逐漸富裕,接著蓋祠堂、建廟宇,落地生根。
埤塘還有調節微氣候的功能,可減緩熱島效應,另外,也提供生態服務,埤塘自成一個小小生態系。然而在石門水庫完工之後,埤塘的灌溉功能逐漸被取代,加上1970年代起桃園逐漸都市化,工廠遷入,在土地需求殷切下,農田減少、埤塘消失也成了不可逆的趨勢,如八德埤塘公園北側原本仍有埤塘,現已荒廢長滿大花咸豐草與其他雜草。現在桃園只剩下兩千多口埤塘。
八德區公所針對國中以上的學生與成年民眾,設計了「沁入心『埤』」課程。為了讓參與者更加了解埤塘的歷史、埤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課程第一個小時便設計讓參與同學看圖片,以大家來找碴的方式,瞭解「什麼是埤塘」、「埤塘的功能」、「桃園埤塘開鑿與消失的原因」,從知識層面的觀察與理解切入。
八德埤塘公園裡面大埤塘(或簡稱大池)的水,是從鄰近的圳道系統引進水源,途經10個不同淨化功能的淨化池,最後再流入大池。這10個淨化池是於建置時人工開挖,採用生態工法施作,透過自然生態的淨化機制來淨化水質。如第一池金屬沉澱池的布袋蓮,可以吸附水中的重金屬;第二池柔性淨化池的埃及紙莎草,可以減緩水流速度、攔截漂流物;第三池除臭沉澱池的三儉草,可以減少細菌釋放之臭味等;接著還有自然滲透池、菌類生化池、藻類處理池、系統觀察池、生化過濾池、流量控制池、泉源再生池等,經過上述小池淨化後的水,再流到大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