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單集介紹

立即行動

年年有鰆負責人巫佳容:「希望大家在選擇海鮮的時候,可以多看、多問,知道牠的名字、牠的產地、牠的漁法。在魚市場可以問魚販,在超市可以多看一眼標示,更有意識地認識我們吃進去的食物。」

島嶼報告

臭肉魚(小鱗脂眼鯡)是澎湖嵵裡社區之主要魚種之一,漁汛期為每年4-10月,肉質多水,容易腐敗發臭,因此得名。漁船將臭肉魚撈捕上岸後,必須經過鹽漬、蒸煮、曝曬等步驟,製作為臭肉魚乾;部分NG品項則使用槌子敲擊,將魚肉分離,販售時可得更好價錢。年年有鰆工作室將上述漁業知識與文化包裝為「敲魚乾體驗」活動,以活潑的方式介紹漁業的故事與澎湖的文化。

喜歡吃海鮮的你,懂海鮮嗎?

台灣人喜歡吃海鮮,聯合國糧農組織曾進行調查,國人每人每年平均吃了34公斤的海鮮,是全球平均值的1.9倍,排名第四!但我們只知道海鮮要挑新鮮、品質好的,卻很少了解這些海鮮是怎麼來到餐桌,牠們是本地海產還是進口?是養殖還是野生?養殖魚苗如何獲得、吃什麼飼料、水源如何管理?野生的又是怎麼捕捉、是否已有生存危機?

吃海鮮沒有不好,但要聰明吃。因此澎湖有群青年組成了「年年有鰆」工作室,從澎湖在地的漁產著手,帶領民眾從海鮮認識海洋。

年年有鰆團隊帶著行動廚房進行食魚教育,馬公國中同學近距離的觀察每一位魚老師的樣子,並實際動手操作去魚鱗、魚鰓、內臟。(照片提供:年年有鰆工作室)

走進了隱身在澎湖五德社區一間三合院內的工作室,是年年有鰆創辦人巫佳容攜手團隊打造的複合式食魚教育空間,結合住宿、閱讀和體驗活動。大廳旁的椅子上擺放大隻的魚娃娃,是他們特地製作的教具,教導民眾如何辨識臭肉魚(小鱗脂眼鯡)和其他外表相似的魚類。

巫佳容指出,澎湖銷售的臭肉魚干產品,幾乎來自鄰近的嵵裡社區,因此工作室開發出敲臭肉魚乾的體驗行程,讓來訪遊客認識以往澎湖人如何保存魚貨、辨識臭肉魚,並學習魚乾料理方式。現場也提供鍋碗瓢盆與各種調味料,可以立刻烹調,現學現吃。

澎湖的白金康氏馬加鰆(土魠)冬季最為肥美,切片乾煎,不用特別調味,就是最美味的料理。(照片提供:年年有鰆工作室)

至於工作室名稱「年年有鰆」當中的「鰆」字,是指康氏馬加鰆,也就是土魠魚。巫佳容表示,土魠是澎湖最具代表性的魚類,也是冬季的重要魚貨,過年前後澎湖的家家戶戶都會購買最「著時」、肥美的土魠。但如今漁業資源枯竭,土魠產量也逐年下滑,所以工作室特地以「鰆」字命名,希望年年有魚,歲歲有土魠。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節目特地走訪澎湖,年年有鰆創辦人巫佳容將告訴您,他們如何將澎湖的傳統漁法,以及吃海鮮要吃當令、吃在地的原則,化為活潑的體驗活動與課堂教案。

年年有鰆於疫情期間開發「魚乾包」,讓民眾不用到澎湖也能以最有趣的方式學習澎湖魚乾的知識。(照片提供:年年有鰆工作室)

年年有鰆開發「牽罟」體驗,讓民眾瞭解澎湖最道地的捕魚方式,也可認識捕撈上來的漁獲。(照片提供:年年有鰆工作室)

年年有鰆創辦人巫佳容帶領團隊開發布偶模型,放大表現澎湖魚種的特徵。

將澎湖常見的魚乾魚種製作為標本,成為認識魚類的教材。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