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
發佈時間:2021/10/06
-
總長度:00:23:00
單集介紹
立即行動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李文珍:「透過今天節目,你可以瞭解到水雉的生存跟菱角有很密切的關係。你如果多吃菱角,農民就比較願意去種菱角,這樣水雉牠就會有自己的家,可以在菱角田裡面生活,與農民一起共利共益,所以鼓勵大家多吃菱角幫助水雉。」
島嶼報告
臺南的水雉保育工作20年有成!在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中央與地方政府、在地農民齊心合力之下,臺南市的水雉數量從上世紀末不到50隻,回升至2021年夏天的1,307隻,族群數量穩定成長。
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又名雉尾水雉,是鴴形目水雉科的一種鳥類。牠們喜愛在浮葉性水生植物茂盛的農田或水池活動,尤其是菱角田,因此又有「菱角鳥」這樣的稱號。水雉有著比例特長的腳趾,可以分散身體的重量,讓牠們在菱葉上活動行走時不會沉到水中,如同凌波仙子般在水面上行走、跳躍、飛行,姿態非常優雅。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李文珍指出,臺灣的水雉是全世界八種水雉科鳥類中,唯一具有繁殖羽(夏羽)與非繁殖羽(冬羽)不同形態的鳥類。每年4、5月份水雉進入繁殖期後,成鳥會換上亮麗的羽衣,包括長長的尾羽、黑白分明的羽色,後頸部的羽毛更呈現耀眼的金黃色,以此來吸引伴侶。進入秋天之後,成鳥會蛻去漂亮的長尾巴,換上樸素的褐色冬羽。
在整個繁殖季,水雉並沒有固定伴侶,雌鳥和雄鳥配對產卵之後,會由雄鳥抱卵及育雛,雌鳥將另結新歡,與其他雄鳥配對。而雄鳥在幼鳥能獨立活動之後,也會尋求下一次繁殖的機會,有可能與原本的雌鳥再配對,也有可能是其他的對象。李文珍說,水雉爸爸是天生暖男,天氣惡劣時會將小水雉挾在翅膀下保護牠們;若是遭遇天敵且無法趕走敵人時,便會以擬傷的行為吸引敵人的注意,讓小水雉可以避開危險。
這些美麗、優雅的水雉曾經廣泛分布台灣全島平原的濕地,但因棲地破壞與過度捕獵,水雉數量急遽下降,甚至一度不到50隻。農委會於1989年公告水雉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臺南縣民於1997年也票選水雉為台南縣縣鳥,表達保育水雉的心意。
談起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的設立,李文珍表示,園區成立與高鐵工程有關。因為高鐵路線經過臺南官田的葫蘆埤及德元埤,而這裡正好是當時水雉僅存的重要棲地,因此環評要求高鐵公司進行生態補償。台灣高鐵便於1999年底,挑選位於葫蘆埤南邊2公里處的台糖隆田農場設立「水雉復育區」,由臺南縣政府向台糖租用15公頃土地,租金由交通部高鐵局與台灣高鐵支付,並委託民間保育團體進行水雉棲地的復育工作。
為了將旱地改為濕地,園區中不僅開挖水池,引入嘉南大圳麻豆支線的水源,更種植浮葉性水生植物,營造出適合水雉居住的環境。2007年,因水雉棲地及族群逐漸穩定,因此將「水雉復育區」改名為「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推動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
我們順著水雉園區的O型步道行走,沿途有解說看板與賞鳥亭,週末有志工排班進行解說並於賞鳥亭架設望遠鏡供民眾觀賞水雉。但因為疫情,周末架設望遠鏡的服務目前暫停,建議民眾自行攜帶望遠鏡來觀察水雉。
李文珍指出,每年水雉園區會在七月(繁殖季)及十二月(非繁殖季)進行臺南地區的水雉調查,今年七月調查,在臺南市境內總共觀察到1,307隻水雉,數量再創新高,官田區仍為水雉主要分布的區域,占75%。調查結果也顯示,水雉利用的棲地類型以菱角田為主,有86%的成鳥在菱角田被記錄到,顯示水雉跟菱角田的關係的確是密不可分。也因此,近年水雉園區主動走出去,跟當地農友合作推廣以友善環境耕作方式種植稻米與菱角。
為何推廣不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的友善耕作,李文珍說明,主要是因農藥造成數起水雉毒殺事件。因為官田大部分菱角田是與稻米輪作,但因田地泥濘,種植稻米時必須採取直播法,而有少數農民為了降低稻種被鳥類取食,便將稻種浸泡加保扶後播入田中,但也造成水雉取食稻穀之後死亡。
然而,採友善耕作種植菱角,收成率會從慣行農法的六次下降至三次左右,造成農民收入減少。因此臺南市自1998年開始推行水雉保育獎勵辦法,林務局的「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也於今年上路,除了在田間發現水雉巢位、孵化幼鳥,通報後可獲得獎勵;此外,農地採友善耕作,或團體進行巡護監測,也能申請給付。
至於一般民眾的教育宣導,水雉園區則透過活動的辦理,如4-5月種菱營隊,6-7月月光蛙鳴營隊,10-11月採菱營隊,讓民眾更深刻認識水雉與菱角田的關係。今年水雉園區也即將於十月底、十一月初辦理兩梯次的採菱營隊,活動非常熱門,開放報名當天便全數額滿。若您對這些活動有興趣,請關注水雉園區的網站跟臉書粉絲團,明年請早。
現在就讓我們跟著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李文珍主任,漫步園區,聽她述說這20年的水雉復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