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單集介紹

立即行動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2019年,國外學者研究發現,鯨豚可以幫助我們固碳,所以我們只要保護鯨豚,就有可能降低全球暖化的危機。但我們不能光靠鯨豚,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成為牠的神隊友,幫助牠一起完成。所以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一起實踐各種節能減碳的行動,讓我們和鯨豚一起為地球的降溫做努力。」

島嶼報告

2016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開始推動「海洋哺乳動物重要棲息地」 (IMMAs) ,以全球海域為尺度,整合海洋哺乳動物的棲地分佈、移動路線及生存威脅等資料,不但有助跨國海域間的串聯,也能在海洋保護區的劃設上,提供更強而有力的支持。因此,黑潮自2021年起展開「海洋綠洲」計畫,預計以三年的時間,以花蓮海域為基礎,分析過往鯨豚目擊記錄和相關文獻,並展開鯨豚棲地利用與潛在威脅調查,為申請成為IMMAs而努力。

鯨豚是海洋生態系當中非常重要的指標生物,為了守護鯨豚的棲息環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近年推出「海洋綠洲」計畫,要為東海岸的鯨豚留下一片海洋綠洲。

為什麼要保育鯨豚?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指出,因為鯨豚是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是評估海洋健康狀態的重要指標,牠們的健康就代表了海洋的健康。科學家更還發現鯨豚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牠會擾動海水,協助海洋能量上下輸送;而且對許多浮游植物來說,鯨豚的排遺可是成長的養分。

部分鯨魚下潛海底攝食,在回到海面呼吸時,也一併將海底的礦物質等帶上海面,提供養分讓浮游植物增生並製造氧氣。(圖片提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鯨豚在海洋生態系中至關重要,而台灣的東部海域就是鯨豚的活動熱區。這裡不只是鯨豚棲息的地方、也是一些鯨豚遷徙路線經過之處。但鯨豚的生存已遭遇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像是漁業行為、軍事演習、遊憩活動等,都會造成鯨豚生存的壓力。此外,海洋垃圾、重金屬與有毒物質汙染,以及氣候變遷,也是鯨豚普遍面臨的生存危機。

2020年,台東縣長濱鄉海岸出現1頭死亡藍鯨,為台灣首例藍鯨擱淺案例,其脖子纏著繩索,疑似因無法進食活活餓死。(照片提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林東良執行長表示,黑潮自2021年起展開為期三年的「海洋綠洲」計畫,最終希望就是在台灣東部鯨豚的重要棲息海域,劃設海洋保護區。這不僅能保護鯨豚的生存,也維護漁業資源與海洋生物多樣性。對外,黑潮將備妥相關科學調查資料,向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申請「海洋哺乳動物重要棲息地」(IMMAs) ;對內,黑潮攜手其他環境保育團體,共同倡議《海洋保育法》(以下簡稱《海保法》)草案三讀通過。

因為皮膚的特性,使得花紋海豚容易因玩耍、覓食或打鬥留下白色疤痕,也會因漁具纏繞、船隻螺旋槳撞擊而留下傷痕。(照片提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2019年,立法院三讀通過《海洋基本法》,明定政府要在兩年內完成基於生態系統為基礎的保育法令,但目前《海保法》草案仍等待立法院審議。現在的海洋保育工作散落在其他各項法規,如《野生動物保育法》、《漁業法》等,皆非本於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政策,也讓海洋保育工作呈現多頭馬車的窘境。環境保育團體希望透過《海保法》的立法,建立完善的海洋保育工作制度與協調機制,促進永續的海洋未來。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自1998年起累積鯨豚目擊資料,分析得知花蓮海域5種常見的鯨豚為飛旋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花紋海豚(Grampus griseus)、熱帶斑海豚(Stenella attenuata)、弗氏海豚(Lagenodelphis hosei)與真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圖片提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為了蒐集整理申請成為IMMAs的資料 ,林東良執行長指出,海洋綠洲計畫包含常見鯨豚棲地利用調查、鯨豚目擊紀錄分析、Photo-ID個體辨識、繪製「花紋海豚傷疤圖鑑」​、目視海漂垃圾調查等子計畫,已陸續進入資料彙整、階段成果公布階段。這些調查結果未來也將透過研討會或是期刊公布,並於彙整後,依分區公告時程向IUCN進行送件。若東部部分海域能獲IUCN通過為海洋哺乳動物重要棲息地,未來《海保法》三讀通過後,便能為進一步設立海洋保護區提供更有力的佐證。

本集節目專訪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分享海洋綠洲計畫如何為世界的鯨豚,保留一片綠洲。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推出「海洋綠洲」計畫,進行東部海域鯨豚族群與棲地之資料蒐集與調查工作,彙整後將向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申請「海洋哺乳動物重要棲息地」(IMMAs)。(圖片提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熱門推薦